建中之初放驯象,远归林邑近交广。
兽返深山鸟搆巢,鹰雕鹞鹘无羁鞅。
贞元之岁贡驯犀,上林置圈官司养。
玉盆金栈非不珍,虎啖狴牢鱼食网。
渡江之橘逾汶貉,反时易性安能长。
腊月北风霜雪深,蜷局鳞身遂长往。
行地无疆费传驿,通天异物罹幽枉。
乃知养兽如养人,不必人人自敦奖。
不扰则得之于理,不夺有以多于赏。
脱衣推食衣食之,不若男耕女令纺。
尧民不自知有尧,但见安闲聊击壤。
前观驯象后驯犀,理国其如指诸掌。

注释与赏析:

翻译:
建中初年(公元780年左右),朝廷释放了被驯化的大象,它们远离林邑(今越南一带)来到交趾。
动物返回深山,鸟儿筑巢,鹰、雕、鹞、鹘等猛禽失去了束缚。
贞元之岁(唐敬宗的年号,约公元805-806年间),朝廷向南方进贡驯养的犀牛,在上林苑设立了饲养犀牛的地方和机构。
尽管玉盆金栈(精美的器皿和架子)很珍贵,但犀牛还是被虎、狴牢、鱼网所捕食。
渡江之后的橘树超过汶貉,而反时令的生物不能长久存活。
腊月的北风霜雪深重,使得蜷缩在水底的鳞甲得以生长。
行走于大地之间无需驿站传递,却需要通过天庭的渠道才能获得特殊的恩宠和庇护。
我懂得了,就像对待人类一样,要善待野生动物,不必强制他们去做某些事,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应有的待遇。
如果不去打扰他们,他们就会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被迫接受不公正的待遇。
给他们提供衣服、食物,不如让他们从事农耕和纺织,这样更有益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尧帝时代的民众并不自知自己有尧帝般的福祉,但他们看到的是安闲自得、击壤嬉戏的画面。
前文提到驯象,后文谈到驯犀牛,治理国家的道理似乎就在眼前。

诗句解析与赏析:

这首诗是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中的第六篇,通过描写驯化动物的过程及其结果,反映了诗人对动物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

  1. 首句“建中之初放驯象”:指出在唐朝中叶,朝廷为了贸易或其他目的,曾释放过一些被驯化的大象。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珍稀动物的关注和利用。

  2. “远归林邑近交广”:描述了这些大象被带往远方,尤其是靠近交州(今越南境内)的地区,暗示了它们可能被用于贸易或展示。

  3. “兽返深山鸟构巢”:进一步展示了大象回归深山,而小鸟则在树枝上筑巢,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恢复与动物回归的自然状态。

  4. “鹰雕鹞鹘无羁鞅”:强调了这些猛禽不再被束缚,能够自由飞翔,展现了动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活状态。

  5. “贞元之岁贡驯犀,上林置圈官司养”:提及了在贞元年间(约805-900年),朝廷向南方进贡驯养的犀牛,并在上林苑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饲养。这反映了当时对于异域珍奇动物的重视及文化交融。

  6. “玉盆金栈非不珍,虎啖狴牢鱼食网”:这里通过对比展示了即使是珍贵的物品如玉盆金栈也难逃被虎吃的命运,而鱼网则成为鱼的食器,说明自然界中的资源循环与生态平衡。

  7. “渡江之橘逾汶貉”:用渡江的橘子比喻超越其他物种,表达了一种超越性的概念。

  8. “反时易性安能长”:指出即便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和季节变化的动物,也无法长久生存。这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

  9. “腊月北风霜雪深,蜷局鳞身遂长往”:描绘了腊月里寒冷的北风与霜雪,让蜷缩在水中的鱼鳞得以生长。这里的“遂长往”意味着顺应自然法则而成长。

  10. “行地无疆费传驿,通天异物罹幽枉”:表达了即使动物能够穿越大地到达遥远的天空,但在极端环境中仍可能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11. “乃知养兽如养人,不必人人自敦奖”:最后一句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对待动物就像对待人一样,不应强迫他们做某些事情,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和本性。

这首诗通过对驯化动物的描述,引发了对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态观念,也启示我们应当珍惜并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