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必诵菩萨戒,唯杖木叉制波旬。
一时高楼秋灯下,有人窥见偷逡巡。
大光普照观自在,金手染翰显其真。
不图汉土化等觉,开甘露门利兆民。
自书般若何所至,清凉山晓五台春。
瑞光赫赫庆云起,文殊正现示宿因。
游博陵原制玄赞,法华赜旨传远宾。
当宝塔品人有梦,诸佛证明遍照邻。
二十八字一挑句,文章微婉柢获麟。
传导大师以此偈,千佛灭度赞大仁。
不嫌暗漏作章疏,齿牙焕炳光曜新。
咫尺龙颜奉凤诏,出入金殿陪紫宸。
天不与善化缘尽,岁五十三俄已泯。
永淳二年十一月,仲旬三日为忌辰。
先师慕侧行祔礼,风悲云愁惨松筠。
本愿不回奉弥勒,生第四天奉华茵。
名垂万古涉五竺,玄踪虽多难尽陈。
诗句释义:
每日必诵菩萨戒,唯杖木叉制波旬。
译文: 每天我都要诵读菩萨的戒律,只有用杖子和木叉来制服恶魔波旬。
注释: “菩萨”是佛教中的一类人,他们追求的是无上的慈悲与智慧,通过修行来实现对众生的救赎。“菩萨戒”则是这些菩萨在修行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戒律,其内容涵盖了许多关于善行和慈心的行为准则。“波旬”通常指的是魔鬼或恶神,这里用以指代那些试图破坏修行者清净心性的恶魔。
一时高楼秋灯下,有人窥见偷逡巡。
译文: 在一次秋天的夜晚,当高楼的灯光下有人偷偷窥视时,他们看到了一个身影。注释: “高楼”可能是指一座装饰华丽、高耸入云的建筑。“秋灯”则暗示了时间是在秋季,而晚上点起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窥视”表示有人在暗中观察着什么,而“偷逡巡”则描绘了一种偷偷摸摸、谨慎行事的状态。
大光普照观自在,金手染翰显其真。
译文: 巨大的光芒普照着一切,观世音菩萨显现出她的真实身份,她手中握着金色的手笔,书写着佛法的智慧。注释: “大光”通常指的是极为耀眼的光芒,象征着光明和智慧。“普照”意味着这种光芒无处不在,照亮了整个宇宙。“观自在”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能够洞察世间一切真相的智者。“金手”可能指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工具,如金色的笔,而“染翰”则意味着用它来书写。“显其真”则强调了观世音菩萨以真实身份出现。
不图汉土化等觉,开甘露门利兆民。
译文: 我没想到汉族地区会觉醒到真理,开辟甘露之门,造福于众多百姓。注释: “汉土”通常指的是中国的土地,“等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觉悟的意思。“开甘露门”是一个佛教用语,指的是通过修行达到涅槃的境界,从而开启通向极乐世界的大门。“利兆民”则意味着这种觉醒和解脱将惠及广大民众。
自书般若何所至,清凉山晓五台春。
译文: 自己书写般若经,到了清凉山,春天来到五台山。注释: “般若”在这里指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即般若经。“自书”可能指的是亲自书写或者创作。“清凉山”可能是一座位于中国佛教圣地的山峰,而“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位于山西省。“晓”在这里有苏醒、发现的意思。“五台春”则意味着春天来到了五台山。
瑞光赫赫庆云起,文殊正现示宿因。
译文: 吉祥的光芒四射,庆祝的云彩升起,文殊菩萨正显现她的宿根。注释: “瑞光”通常指的是吉祥之光,象征着好运和福气。“赫赫”形容光芒非常明亮。“庆云”是吉祥的云彩,常被用来象征喜庆和好运。“文殊”是佛教中一位重要的菩萨,以智慧著称。“宿因”可能指的是前世积累的因缘,在这里用来指代文殊菩萨的宿根。
游博陵原制玄赞,法华赜旨传远宾。
译文: 在博陵原上游玩并撰写玄赞,法华经的深奥旨意传播给遥远的宾客。注释: “游博陵原”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点进行游玩或参观。“制玄赞”可能是指制作或撰写一篇关于玄学的评论或文章。“法华经”是佛教的一部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义和教诲。“赜旨”可能指的是这部经书的深奥含义或主旨。“传远宾”则意味着将这种深奥的含义或主旨传播给远方的人们。
当宝塔品人有梦,诸佛证明遍照邻。
译文: 当人们梦见一座宝塔时,所有的佛都证明了他的存在,他的光辉遍及整个周围世界。注释: “宝塔品”是《法华经》中的一个部分,讲述了一位名叫宝塔的比丘尼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梦境和现实的象征意义。“人有梦”可能是指人们在生活中经历了类似的梦境或幻象。“诸佛证明”则意味着所有佛陀都证实了他的存在,这里的“证明”可能指的是佛陀的智慧或教诲的证明。“遍照邻”可能是指佛陀的光辉或教诲遍布整个周围世界。
二十八字一挑句,文章微婉柢获麟。
译文: 二十八个字组成一句完整的偈语,这文章虽然简短但含蓄深远如同获得麒麟一样珍贵。注释: “二十七字”可能指的是《法华经》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由七个字组成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根据语境调整为二十八字或更多。“文章微婉”可能是指在文章中使用了细腻而委婉的表达方式。“柢获麟”则是指获得了麒麟这样的神兽,麒麟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
传导大师以此偈,千佛灭度赞大仁。
译文: 传达大师用这首诗来赞美佛的伟大和仁慈,一千位佛陀都已经离世而去。注释: “传导大师”可能是指一位传授佛法的高僧或大师。“以此偈”可能是指这位大师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千佛灭度”则是指一千位佛陀都已经离世而去,这是佛教中对已经去世的佛陀的尊称。
不嫌暗漏作章疏,齿牙焕炳光曜新。
译文: 尽管有所隐瞒,但仍然愿意做出详尽的解释,牙齿闪烁发光,新的光辉照耀着新的领域。注释: “不嫌暗漏”可能是指对于那些不愿意明说的事情或信息,仍然愿意给予解释和说明。“作章疏”可能是指撰写或编辑一部书籍或文献。“齿牙焕炳”则形容牙齿闪耀着光芒,这里用来比喻知识或智慧的光辉。“光曜新”则意味着这种光辉照耀着新的领域或事物。
咫尺龙颜奉凤诏,出入金殿陪紫宸。
译文: 距离皇帝(龙颜)只有咫尺之遥,恭敬地接受皇帝的诏书,进出金殿陪伴皇帝(紫宸)。注释: “咫尺龙颜”可能是指距离皇帝非常近的地方。“龙颜”通常用来形容帝王庄严、威严的面庞或形象。“奉凤诏”可能是指接受皇帝的圣旨或命令。“金殿”通常指的是皇宫中的金銮殿或其他重要宫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紫宸”是古代皇宫中的一个重要宫殿,也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天不与善化缘尽,岁五十三俄已泯。
译文: 上天不允许善良的命运延续,到了五十三岁时已经消失殆尽。注释: “天不与善化缘尽”可能是指上天不允许善良的人或事物继续发展或存在下去。“五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长寿和长久的寿命。“年岁流逝”,岁月匆匆流逝,一切都将改变。
永淳二年十一月,仲旬三日为忌辰。
译文: 永淳二年的十一月,仲旬三日是他的忌日。注释: “永淳二”是指唐高宗李治的第二个年号,即永淳年间。“十一月”是中国农历的一个月份。“仲旬三日”则是指这个月份中的具体某个日子,通常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方法来计算的天数。“忌辰”则是指某人逝世的日子,用于纪念或哀悼死者。
先师慕侧行祔礼,风悲云愁惨松筠。
译文: 先师遵循传统仪式进行祭祀,悲伤的氛围笼罩着松树和竹简。注释: “先师慕侧行祔礼”可能是指对某位先师进行祭祀的活动,这是一种传统的礼仪形式。“慕侧行”可能是指遵循某种传统的做法或习惯,而“祔礼”则是一种将亡者遗体放入墓穴的仪式,以示对死者的尊重和敬意。“风悲云愁惨松筠”则用来形容这一场合的气氛,风声凄厉、云层低垂、松柏凋敝,充满了悲伤和哀愁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