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闰节华晚,众芳繁暮春。
霁日天地晴,元巳风景新。
禊饮传旧俗,古今欢此辰。
至乐在同和,丝竹奚所陈。
熏琴是赏心,姑射可凝神。
何必尚耽缅,浮觞曲水滨?
【注释】:
- 贞元六年春三月庚子百寮宴于曲江亭上赋诗以赐之:贞元六年是公元780年,时值春天,百僚在曲江亭上举行宴会,皇帝赋诗赐给他们。
- 岁闰节华晚:指春天的节气已晚,但春天仍不晚。
- 众芳繁暮春:各种花都在暮春开放,形容春天的百花竞艳。
- 霁日天地晴:天晴了,阳光明媚。
- 元巳风景新:即农历正月十四,为“上巳”节日,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 禊饮传旧俗,古今欢此辰:古代有祭祀的习俗,现在也有庆祝的风俗,这是古今中外共庆的美好时光。
- 至乐在同和,丝竹奚所陈: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大家一起和谐相处,音乐声中,何必再奏乐?
- 熏琴是赏心,姑射可凝神:听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像姑射山一样令人心旷神怡。
- 何必尚耽缅,浮觞曲水滨:为什么还要沉溺于饮酒作乐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律诗。它写于贞元六年(780)春,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风俗的诗歌。全诗通过描写春日曲江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赞美。
第一句“贞元六年春三月庚子百寮宴于曲江亭上赋诗以赐之”,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这里的“百寮”指的是百官,而“曲江亭”则是唐代长安城内一个著名的景点,常常用于官员们集会、宴请等活动。诗人在这里赋诗,是为了表达他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赞美。
第二句“岁闰节华晚,众芳繁暮春”,则具体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这里的“岁闰”指的是闰年,意味着春天来得较晚;“节华晚”则是指春天的气息已经弥漫开来,但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这两句诗通过对春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第三句“霁日天地晴,元巳风景新”,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天空和大地的美丽景象。这里的“霁日”指的是晴朗的天气,“天地晴”则是指天空湛蓝,阳光明媚;“元巳”则是指农历正月十四,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祭祀和庆祝活动。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四句“禊饮传旧俗,古今欢此辰”,则转向了社会风俗的描写。这里的“禊饮”是一种古老的饮酒习俗,相传是由春秋时期的一种祭祀活动演变而来;“古今欢此辰”则是指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里欢聚一堂,共享欢乐。这两句诗通过对社会风俗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和谐生活的向往。
第五句“至乐在同和,丝竹奚所陈”,则进一步强调了和谐与欢乐的重要性。这里的“至乐”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快乐,而“同和”则是指大家和睦相处;“丝竹奚所陈”则是指音乐不需要再奏响,因为大家的心已经在一起,彼此之间的情感已经达到了和谐的境界。这两句诗通过对和谐与欢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的高度赞扬。
第六句“熏琴是赏心,姑射可凝神”,则转而对音乐进行了描述和欣赏。这里的“熏琴”是一种用香气来熏染乐器的做法,可以使乐器更加动听;“赏心”则是指听了美妙的音乐之后,人们的心情会变得愉悦;“姑射可凝神”则是指像姑射山这样的美丽地方,可以让人们的心境变得宁静而深远。这两句诗通过对音乐和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七句“何必尚耽缅,浮觞曲水滨”,则再次回到了对和谐生活和美好时光的赞美。这里的“耽缅”指的是沉迷于某些事物或境界中不能自拔;“浮觞曲水滨”则是指坐在曲水流觞的地方边喝酒边欣赏周围的风景。这两句诗通过对和谐生活和美好时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赞美。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曲江的美景和和谐的社会风貌,表达了诗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赞美。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