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目的提示,对全诗进行逐句解读。
第一二句,首联开门见山,写诗人与习公、高僧的相遇以及习公遗留下的坐具,为下两句僧人赏玩作铺垫。颔联写樵夫不识此物,只能以樵夫的愚笨来反衬山僧的慧眼识珠。
第三四句,颈联承颔联而来,写诗人因习公遗下的这把坐具而感到高兴,于是与高僧结伴而来观看,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习公遗物的珍视之情。尾联则写诗人因看到习公遗下的坐具而感叹人生无常,从而引出了作者的感慨。
最后一句是尾联,由景入情,由物到人,从自然写到社会,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本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拟人化和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怀。
【答案】
①“齿”指树根;②“呈”指展示;③“山南”指南朝陈郡(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④“诸隐”指隐居的人或隐士们。⑤“高”指高超;⑥“云陲”指白云边际。⑦“樵子不见识”中的“不”是否定词。⑧“山僧”指隐士;⑨“以余为”中的“为”是认为的意思;⑩“好事”指好事之人;⑪“一来”指再来。⑫“苍生”指黎民百姓。⑬抱微尚指崇尚清雅;况复感前规指感慨前代圣贤的治国之道。⑭无奇策指没有良策。⑮苍生奚以为指黎民百姓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