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注释】

登望:登高远望。楚山:指楚地的山峰,这里泛指湖北、湖南一带的群山。襄阳:今属湖北省,位于襄水南岸。会稽:今属绍兴市,为越王勾践所建。曾未:不曾。石壁:指山崖。云梦掌中:传说云梦泽在汉阳北,是大泽之一,因有“云梦”二字而得名。武陵:地名,在今湖南常德附近。暝归:傍晚时归来。萝月:即萝叶遮月,形容月色皎洁如玉。

【译文】

登上楚山之巅可以远望群峰。楚山形胜之地,美称襄阳,实为会稽。楚山最高处只能遥望而不能攀登。楚山石壁好像削成的一样,众山则比它低矮。晴明之时登高而望,目力所能及之处无尽头。云梦泽中小洲宛若掌中的云梦。武陵花处,令人迷失方向。傍晚返回,月光映照着深深的溪流。

赏析:

《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诗人在登高远望后感叹于自己身居高位,却不能像楚人一样攀跻至高处以观其胜。诗中表达了作者渴望超越自我,达到理想境界的思想感情。

全诗共八句,首二句点题,说明登高之所;中间四句,写登高所见;最后两句,写登高而归。全诗语言简练流畅,形象生动。

第一句点出登高之地点,“楚山最高顶”,表明诗人登临的是一座最高的山峰。这一句既交代了登高的地点,又为下文描写登高处的景色作了铺垫。

第二句承上启下,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登山的原因,是为了“观形胜”。“观形胜”三字,道出了诗人登高的目的。诗人之所以要登高,就是为了观赏楚地的山川形胜。这一目的,正是他当时所关心的,也是他所期望的,因而显得十分自然。

第三句“襄阳美会稽”,是说楚山的最高处,可以遥望到襄阳和会稽两地的美景。“美”,是赞美的意思。这一联的意思是,楚山之最高处,可以眺望到襄阳和会稽两地的美好景色,足见诗人对楚地风光的赞赏之情。

第四句“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意思是说,楚山之最高处只是远远地看,却从未攀登上去过。这一联与第三联相照应,既写出了楚山之最高,又表现出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接下来的五句,主要描写了楚山之最高处的景象。“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这是写登高所见,意在说明山势峻峭、陡峭,仿佛是由石块堆砌而成的一般。同时,通过“比”字的使用,也表现出了众山相对于楚山而言,显得低矮一些的特点。“晴明朝霁,试攀跻”,意思是说,天晴的时候,我试着攀登上山顶。这句既是对上文的回应,又是引出下文的内容。

第六句“目极无端倪”,意思是说,登上山顶之后,放眼望去,看不到一点踪迹。“无端倪”,用来形容视野开阔,无边无际。这一句既是对上文的补充,也是对整个诗句的总括。

第七句“云梦掌中小”,“云梦”,是古代的一个州名,地处汉江之滨。“掌中”,比喻小。这句的意思是说,在楚山最高处的小洲上,就好像是在手掌之中一般。“云梦掌中小”,既写出了楚山最高处的小洲的地理位置,又表现了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句“武陵花处,暝还归骑下”,意思是说,在武陵的花丛中迷失了方向,天色已晚,只好骑马下山。“暝还”,即黄昏时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欣赏了楚山最高处的山水美景之后,又回到了山下。

整首诗写得简练流畅,富有情趣。诗人在登高远望之后感叹于自己身居高位,却不能像楚人一样攀跻至高处以观其胜。诗中表达了作者渴望超越自我,达到理想境界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