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高步凌四明,玄踪得三老。
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注释】

海行信风帆:乘船在海上航行时,凭借信风扬帆。

夕宿逗云岛:晚上住宿于逗云岛上。逗云岛,山名,在今浙江省舟山群岛中。

缅寻沧洲趣:思念着那遥远的海岛风光。沧洲,指海岛。

近爱赤城好:喜欢那里的美好。赤城是传说中的一个神仙所居之地,位于浙江东部沿海。

扪萝亦践苔:攀着藤条也踩着青草。

辍棹恣探讨:停止船桨,随意地游赏。

息阴憩桐柏:在这里休息,享受清凉的树木荫凉。桐柏,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

采秀弄芝草:采摘花草,采集灵芝草药。

鹤唳清露垂:鹤鸣声嘹亮,清露滴落。

鸡鸣信潮早:鸡鸣声叫唤着潮水的涨落。信音通“昕”。

解缨绂:解开系在帽子上的丝带。缨绂,古代束发的布帛,此处指系头之绳。

高步凌四明:登上高处,超越四明山。这里指登上天台山,因为《太平寰宇记》记载,“天台者,太白金星所降也”,故称“天台山为四明山之祖。”。

玄踪得三老:玄踪即神秘的踪迹,三老指的是老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纷吾远游意:纷繁的是我远离家乡的游历之情。

长生道:追求长生不老之道。

云涛空浩浩:只见无边无际的云浪,浩浩荡荡。云涛,形容波浪汹涌澎湃的样子。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天台山所作。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当时,李白因受权贵排斥,被放逐出长安,漫游东南各地。他先后到过越州、会稽等地,并曾游览天台山。这首诗就是他在天台山时写的。

开头两句写自己乘船在海上航行时,依靠信风扬帆,傍晚时分来到逗(dūo)云岛。逗云岛,山名,在今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中。

第三句说诗人登临山顶,放眼远望那辽阔无垠的景象。

第四句紧承上句之意,进一步抒写自己对海岛风光的喜爱和向往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寻那遥远海岛的美丽风光;又喜爱那里的环境,觉得十分美好。

下面几句,诗人继续写自己游览观景的情景。攀树踏青草,停棹自由地游览,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歇足休憩于桐柏山下,欣赏山上的秀美景色;还摘取了芝草,玩弄着那些仙草。

第五句描写诗人观赏风景时的情态,他仰视天上的云,听着鹤鸣声嘹亮的清音,看到晨曦中的雾气从树林间飘洒而下,听到鸡鸣声叫唤着潮水的涨落。

第六句说自己要像古人那样解下系头之绳,摆脱世俗的羁绊,去追求一种超尘绝俗的逍遥生活。

第八句写自己攀登高山,超越了四明山的高度。这里指的是登临天台山,因为《太平寰宇记》记载:“天台者,太白金星所降也”,故称“天台山为四明山之祖”。

第九句说自己已经达到了玄妙的境界,能够领略到道家三老的思想精髓。

第十句写自己离开天台山后,依然心绪难平,久久不能忘怀。

第十一句说诗人站在高处,遥望远方的大海和云霞,只觉得无边无际;而自己就像一只鸟儿一样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中。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站在天台山巅,俯瞰茫茫东海和层层云霞,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鸟一般。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游历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诗人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天台山的自然景色和自己的游兴。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