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回望空悲绿树烟。

【解析】

此诗为怀古诗,作者借隋堤怀古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无限感慨。首联写隋朝末年隋炀帝穷兵黩武,浚川开河,自恃国力强盛,以为天下无敌;颔联写隋炀帝在隋朝灭亡之后,锦帆东下,不再回京,汴水西来,年华如梭,时光荏苒;颈联写隋炀帝本欲山河永传百二,谁知身死钟鼎已三千;尾联写隋炀帝死后,隋堤依旧,重问江都旧事,只能空悲绿树烟云。全诗情感真挚深沉。

【答案】

译文:

隋朝末年隋炀帝穷兵黩武,浚川开河,自恃国力强盛,以为天下无敌。

锦帆东下不复返,汴水西流无尽头。

本想山河永传百二,谁知身死钟鼎已成空。

那堪再问当年江都事,回望却只见绿树和烟雾。

赏析: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起句写隋炀帝在位时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穷兵”二字,点出当时战争之频繁,连炀帝本人都承认:“我虽不才,得居此任”(《隋书·杨素传》)。他为了显示其“威武”,曾下令开凿通济渠、邗沟等大运河,并多次征伐高丽、吐谷浑等,穷奢极欲,耗尽人力物力。然而,正是他的穷兵黩武造成了隋朝的最终灭亡。“猛虎”一词,既形容隋炀帝的雄壮英武,又暗含他因暴政而招致的恶果。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第二句承上启下,由隋炀帝的穷兵黩武转向对隋朝灭亡后隋炀帝的追忆。“东去”、“西来”是虚词,用笔巧妙,将隋炀帝从现实拉回到历史中。隋炀帝在位期间(公元605—618),先后三次驾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历时四载。“锦帆东去”即指隋炀帝第三次南游江都的情景。这两句诗通过“锦帆”、“汴水”两个意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隋炀帝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的丑态。同时,也暗示了隋朝的灭亡。颈联紧承前一句而来,“本欲山河永传百二,谁知身死钟鼎已成空”,意思是本来希望江山永固、社稷长存,没想到却成了空话。这一生一死,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隋炀帝的可悲可叹。

“那堪重问江都事,回望空悲绿树烟。”尾联化用杜牧《台城曲》“回头下望伊家,哭杀秦淮河上下”诗意,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感慨。“那堪”二字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面对江都旧事时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深刻认识。“回望空悲绿树烟”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以景结情,意蕴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