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孟春至,枯树花亦发。
忧人此时心,冷若松上雪。
自知才不堪,岂敢频泣血。
所痛无罪者,明时屡遭刖。
故山秋草多,一卷成古辙。
夜来远心起,梦见潇湘月。
大贤冠盖高,何事怜屑屑。
不令伤弓鸟,日暮飞向越。
闻知感激语,胸中如有物。
举头望青天,白日头上没。
归来通济里,开户山鼠出。
中庭广寂寥,但见薇与蕨。
无虑数尺躯,委作泉下骨。
唯愁揽清镜,不见昨日发。
愿怜闺中女,晚嫁唯守节。
勿惜四座言,女巧难自说。

【注释】

①《下第》:科举考试落榜。

②孟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指春天的开始。

③发:生长。

④堪(kān):能。

⑤频:频繁。

⑥所痛:所怜。

⑦古辙:车辙。

⑧远心起:指思乡之情。

⑨潇湘月:即“湘江秋月”。潇水与湘水相汇后称湘江。湘江一带多山,秋月皎洁时,景色宜人,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

⑩大贤:有才学的人,也泛指贤人。

⑾何事:为什么。

⑿伤弓鸟:比喻受过挫折而自感怀才不遇的人。

⒀飞向越:《左传·哀公十六年》载:楚将子期问吴国太宰伯州犁说:“楚之平邑有鹰焉,环加其上也,三年而思其雄,翼其音,望其旗,仰而鸣,三年而饥渴振,中其精矣。”这里借指屈原。

⒁四座:四周的人。

⒂唯愁:只担心。

⒃揽清镜:照镜子。

⒄守节:保持节操。

⒅女巧难自说:妇女的才智和美貌难以自我夸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失意心情的七绝。诗中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因落第而产生的种种复杂情绪。首联写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萧瑟的氛围;颔联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因才华不足而自惭形秽的情感;颈联则进一步揭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尾联用典,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整首诗以“下第”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失意士子的内心世界。

首句开门见山,描绘出一幅长安孟春时节的图画。枯树在春风中绽放出了花朵,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重生。然而,这美丽的画面却无法掩盖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悲伤。他感到自己像那枯树上的花朵一样,虽然美丽但缺乏生机,无法抵御寒冷的侵袭。这种无力回天的感觉,使得他不禁想起了那些因才华出众而被社会冷落的贤者。他们曾经满怀壮志地登上高高的官位,但最终却被残酷的现实所击倒,不得不承受无尽的痛苦和屈辱。而自己如今也面临着这样的境遇,心中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颔联紧承上文,诗人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不安。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自己才能的深刻认识。虽然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那些才华横溢的士人相比,他的学识显然还不够深厚,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期待和要求。因此,他感到自己如同一棵无人赏识的枯树,虽然外表光鲜但内心空洞,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这种自卑和无助感让他倍感痛苦,甚至不敢轻易地流泪。他害怕自己的泪水会暴露出内心的脆弱和不自信,从而更加深了他与社会的距离。

颈联则是对前两联情感的进一步延伸。诗人不仅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关心着那些无辜的人们的命运。他看到那些被冤枉入狱的贤者,他们因为一时的失误或错误而被社会所遗弃。这些贤者们曾经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但他们现在却被迫生活在黑暗和痛苦之中。诗人深感同情和愤慨,他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因此,他决定要挺身而出,为这些无辜的人们伸张正义,让他们重新获得自由和尊严的生活。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贤者的敬佩之情。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才能,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正是这些品质和信念支撑着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初心,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现实却常常让人失望,许多时候人们只能看到他们的表面现象,却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因此,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些贤者的朋友和知己,共同面对困境并努力改变现状。

尾联则用典明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幸福。他相信,只要坚持追求和奋斗,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同时他也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整首诗以“下第”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失意士子内心的挣扎和苦闷。他既感叹自己的不幸命运,又感慨社会的不公和残酷;既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又不愿轻易地流露出自己的脆弱和不安。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