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居苕之南,今适宛之北。
溪山故缭绕,往来等乡国。
爱此太古风,不但占林樾。
岚气敬亭浮,波光响潭接。
虽在城市傍,而与喧嚣隔。
息心谢纷烦,投闲遗一切。
结构类茅茨,宁复事雕饰。
草堂亦易成,经营岂木石。
喜见野人来,渐与尘迹绝。
把我盈樽酒,妻儿同一啜。

【解析】

1.筑居:定居。苕,苕溪,即苕溪水,在浙江长兴县西。《元和郡县志》说:“苕水自湖州长兴县西北来注,又东流为苕溪水”。南、北,方位词。

2.溪山:山水。缭绕:盘旋曲折。等乡国:与乡愁、故土、祖国同在。太古:远古时代,这里指自然风光。

3.岚气敬亭浮:指敬亭山的雾气飘浮在天空。岚气,云雾之气。

4.喧:喧闹。隔:隔绝。

5.结构类茅茨,宁复事雕饰:房屋的结构像茅草一样简陋,哪里还讲究雕刻装饰。

6.野人:山野之人。

7.樽酒:酒器。

译文:

当年我居住在苕溪南边,如今却来到宛城的北面。

山水环抱,就像故土;来往往来,如同故乡。

我喜爱这里的远古风物,不仅仅因为占着山林林木。

敬亭山上的云雾在天上缭绕,潭水映着波光闪闪发光。

虽然住在喧嚣的城市旁边,可也与嘈杂隔离。

让心境安静下来,抛开世俗纷扰;把闲暇抛到一边,忘却一切烦恼。

房屋结构简单如茅草一样,哪里还讲究雕刻装饰?

草堂也能轻易地建起来,经营不用费多少功夫。

喜见山野之人来此相聚,渐渐地与尘世隔绝。

举起我的美酒,妻儿一起喝个痛快。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开头两句“昔居苕之南,今适宛之北”,写诗人由过去居住的地方迁往现在的住处;“溪山故缭绕,往来等乡国”句,点出自己虽身处异地,但仍然思念着家乡。中间四句“爱此太古风,不但占林樾”,是说这种隐居的生活方式是上古时代的遗风,它不仅占据山林,而且还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岚气敬亭浮,波光响潭接”,“岚气敬亭浮”是说敬亭山的雾气飘浮在天空之中,而“波光响潭接”则是说水边的波光与山间的潭水相映成趣,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后六句“虽在城市傍,而与喧嚣隔”,“息心谢纷烦,投闲遗一切”、“结构类茅茨,宁复事雕饰”“草堂亦易成,经营岂木石”等句中,诗人通过自己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自己对城市喧嚣生活的厌倦之情。“野人”二字写出了诗人与山野之人的交往密切,他喜欢与山野之人相处,也愿意与他们一起度过闲暇的时光。最后一句“把我盈樽酒,妻儿同一啜”,写出诗人与妻子儿女共同享受美酒的快乐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富有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