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期高旆下,得遇重臣知。
泉石容居止,风沙免路岐。
河兼落下望,句入大荒思。
无复愁烦暑,回山翠阁危。

【注释】

那期:期望。高旆(pèi):高远的旌旗,比喻皇帝。下:降临。得遇:得以相识、交往。重臣:重要的官。容:容纳。居止:居住和停留。风沙:这里指边塞的风沙。句:一作“路”。河、句:指边塞的山河。大荒:边远的地方。无复:没有。愁烦暑:烦恼和炎热。回山:回到山林中去。翠阁危:翠绿的亭台楼阁。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当时在长安任右拾遗。他与王昌龄都是以诗名世的才子,同为“边塞诗人”,又同游洛阳,所以王维特别喜爱王昌龄的诗。《龙翔寺居夏日寄献王尚书》是王维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赠别诗,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关心和对王昌龄即将出使边地的祝福之情。此诗先写自己与友人相会,共叙平生之愿,然后表达对友人远行边关的祝愿和对朋友前途的关心。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颔联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颈联写景抒情,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又写出了自己的情怀意绪;末联则收束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全诗情真意切,意境清丽,韵味深长。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和天文学家。《龙翔寺居夏日寄献王尚书》是他的一首诗作,描写了他在龙翔寺中避暑的情景,并把这种情景寄给了即将赴边关的王昌龄。这首诗是一首五律绝句。

首联“那期高旆下,得遇重臣知”意思是说:希望在高高的旌旗下,能够遇到朝廷中的重要官员来认识你。这里的“那期”表示期待之意,“高旆”是指皇帝的大旗,“高”字在这里形容其高大威武,而“下”指的是皇帝的来临。

颔联“泉石容居止,风沙免路岐”则是说:山泉水和石头的地方可以安顿我的身体和心灵,边塞风沙也可以免除我的旅途困难。这里的“泉石”是指山中的清泉和石头,用来形容山中宁静的环境;“风沙”则是指边塞的风沙,用来形容旅途上的艰难困苦。

颈联“河兼落下望,句入大荒思”,意思是说:从黄河边上眺望下去,看到一片大漠风光令人心旷神怡;而想到自己将要踏上征途,也不免生出几分忧虑和思念。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心境变化,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即将离开这片土地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无复愁烦暑,回山翠阁危”则是说:再也不会有那些烦人的暑气了,只有青山翠阁陪伴着我度过这段时光。这里的“回山”是指回到山林之中,而“翠阁危”则是指山中美丽的楼阁。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己未来道路的坚定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