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处无墙壁,通处勿虚空。
若能如是解,心色本来同。
偈 其八
障碍处没有墙壁,通畅处不要虚空。
若能如是解悟,心与色本来相同。
碍处无墙壁,通处勿虚空。
若能如是解,心色本来同。
偈 其八
障碍处没有墙壁,通畅处不要虚空。
若能如是解悟,心与色本来相同。
非妄亦非真出自《亡僧偈》,非妄亦非真的作者是:景岑。 非妄亦非真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非妄亦非真的释义是:非妄亦非真:指事物既非虚假,也非真实,含有既不绝对肯定也不绝对否定的意味。 非妄亦非真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非妄亦非真的拼音读音是:fēi wàng yì fēi zhēn。 非妄亦非真是《亡僧偈》的第4句。 非妄亦非真的上半句是: 荡荡金刚体。
荡荡金刚体出自《亡僧偈》,荡荡金刚体的作者是:景岑。 荡荡金刚体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荡荡金刚体的释义是:荡荡金刚体:形容金刚不坏之身,坚不可摧。 荡荡金刚体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荡荡金刚体的拼音读音是:dàng dàng jīn gāng tǐ。 荡荡金刚体是《亡僧偈》的第3句。 荡荡金刚体的上半句是:当处亦无人。 荡荡金刚体的下半句是:非妄亦非真。
当处亦无人出自《亡僧偈》,当处亦无人的作者是:景岑。 当处亦无人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当处亦无人的释义是:“当处亦无人”意指在某一特定的地方,没有其他人的存在。这里的“当处”指的是具体的地方或情境,“无人”则表示该地方或情境中没有其他人。这句诗通常用来表达孤独、寂静或超脱世俗的情感。 当处亦无人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当处亦无人的拼音读音是:dāng chù yì wú
目前无一法出自《亡僧偈》,目前无一法的作者是:景岑。 目前无一法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目前无一法的释义是:目前无一法,意为在当下没有任何方法或手段可用。 目前无一法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目前无一法的拼音读音是:mù qián wú yī fǎ。 目前无一法是《亡僧偈》的第1句。 目前无一法的下半句是:当处亦无人。 目前无一法的全句是:目前无一法,当处亦无人。
三世如来同个眼出自《偈 其十二》,三世如来同个眼的作者是:景岑。 三世如来同个眼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三世如来同个眼的释义是:三世如来同个眼,意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佛,都具有相同的智慧之眼,即洞察一切真相的智慧。这里的“眼”比喻为智慧,强调佛的智慧是永恒不变、普遍无碍的。 三世如来同个眼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三世如来同个眼的拼音读音是:sān shì rú
即今生死本菩提出自《偈 其十二》,即今生死本菩提的作者是:景岑。 即今生死本菩提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即今生死本菩提的释义是:即今生死本菩提:指的是在当下的生死轮回中,生死本身即是菩提(觉悟)的体现。即认为生死与觉悟并无本质区别,生死即是悟道的过程。 即今生死本菩提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即今生死本菩提的拼音读音是:jí jīn shēng sǐ běn pú tí。
一如谁拣谁不拣出自《偈 其十二》,一如谁拣谁不拣的作者是:景岑。 一如谁拣谁不拣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如谁拣谁不拣的释义是:“一如谁拣谁不拣”意为:一切如同谁选择谁不选择。这句话表达了世事无常,命运难测的哲理。 一如谁拣谁不拣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如谁拣谁不拣的拼音读音是:yī rú shuí jiǎn shuí bù jiǎn。 一如谁拣谁不拣是《偈
万法一如不用拣出自《偈 其十二》,万法一如不用拣的作者是:景岑。 万法一如不用拣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万法一如不用拣的释义是:万法一如不用拣:指世间万物皆同根同源,无需分别选择。 万法一如不用拣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万法一如不用拣的拼音读音是:wàn fǎ yī rú bù yòng jiǎn。 万法一如不用拣是《偈 其十二》的第1句。 万法一如不用拣的下半句是
谁在复谁行出自《偈 其十一》,谁在复谁行的作者是:景岑。 谁在复谁行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谁在复谁行的释义是:谁在复谁行:指在询问或感慨究竟是谁在行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谁在复谁行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谁在复谁行的拼音读音是:shuí zài fù shuí xíng。 谁在复谁行是《偈 其十一》的第4句。 谁在复谁行的上半句是: 十方真寂灭。
十方真寂灭出自《偈 其十一》,十方真寂灭的作者是:景岑。 十方真寂灭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十方真寂灭的释义是:十方真寂灭: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达到了真正的寂静和消亡,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宁静境界的理想状态。 十方真寂灭是唐代诗人景岑的作品,风格是:诗。 十方真寂灭的拼音读音是:shí fāng zhēn jì miè。 十方真寂灭是《偈 其十一》的第3句。
【注释】 偈 其七:这是第7首偈诗。 谁问山河转:谁在追问,山河是怎样转动的呢? 山河转向谁?:山河转动,究竟是向着谁? 圆通无两畔:佛法是圆通的,没有两边。 法性本无归:法性本来是没有归宿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哲理性的诗。诗人借问山河转动的问题来表达对人生、宇宙和世界的认识,抒发了对人生和宇宙本质的思考。 “谁问山河转”,诗人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奥的问题。山河转动,是自然的规律
这首诗是佛教禅宗的一首诗,主要讲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三身一体,四本同真。 1. 满眼本非色:这句诗表明,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幻觉或是心灵的产物。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世界的现象和颜色,强调了佛教中对于世俗世界的超越性理解。 2. 满耳本非声:同样的,耳朵听到的声音也并非实际存在的,它们是由我们的心所制造出来的幻象。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声音(包括自然界的声音
这首诗是佛教中的偈颂诗,属于禅宗思想。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妙空妙用不思议,无灭无生无所依。 注释:妙指的是微妙、高深莫测的意思。这里强调了“妙空”即微妙空性的概念。妙用表示这种空性的妙用,不可思议。无灭指没有消失或消亡,无生指没有产生或诞生。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理解的境界,即认识到一切现象背后的本质是空无自性的,既不存在消亡也没有产生
注释:修行道的人不认识真谛,只是从来认识神。从无始劫来生死的本源,愚痴的人唤作本来身。 赏析:诗中表达了修行者对于真理的认知,以及他们对于生死轮回的误解。他们虽然知道生死是循环往复的,但是仍然将生死视为生命的本源,这是一种对生死的误解。这种误解源于他们对真理的无知和对神的认识。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者的同情和理解,他明白修行者的痛苦和困惑,也明白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执着
偈 其十 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 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殊佛面? 注释: 1. 佛性堂堂显现:佛性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根本联系和同一性。佛性显现是指这种同一性的显现,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理。 2. 住性有情难见:住性有情表示的是众生,也就是那些具有执着、分别心的存在。他们无法看到佛性的真实面貌,因为他们被这些分别心所困扰。 3. 若悟众生无我:悟是指理解、领悟的意思
偈其十一 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 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 注释: 1. 不识金刚体:金刚体,指的是金刚不坏之身,即佛祖的身体。这里指的并不是真正的金刚不坏之身,而是比喻修行者的境界。 2. 却唤作缘生:缘生,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里指的是修行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3. 十方真寂灭:十方,指的是佛教中所说的空间概念,包括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