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矜幻苦,圣意悯重昏。
哀愚开摄受,训诱方便门。
法身遍法界,摄化指祇园。
俱销五道缚,共解四魔怨。
三修祛爱马,六念静心猿。
禅池澄定水,觉意动声喧。
慧风吹法鼓,振我无明尘。
常须近善友,开我未曾闻。
【注释】
- 颂六十二首,是佛教经文中的一首赞歌。能仁矜(qīn),对有慈悲心的人的称赞。圣意悯(miǎn),怜悯之心。重昏,指愚昧无知的状态。哀愚开摄受,指启发和教化愚者。摄受,接受。
- 训诱方便门,指通过教诲诱导使众生获得解脱的方法。
- 法身遍法界,指佛的真身遍满法界。
- 五道缚,指五种束缚,即生死、涅槃、去来、内外、中间,都是佛教所说的五阴。俱销,同时消除。
- 四魔怨,指四种烦恼,即我慢、瞋恚、邪见、无明。
- 三修祛爱马,指三种修行,即戒、定、慧。三修:三学。祛爱马:去除贪欲。六念静心猿,指六根清净、六度万行等。
- 禅池澄定水,禅宗中修行人的住处称为“禅室”,禅室中的池塘称为“禅池”。
- 觉意动声喧,指觉悟之人的心不动摇,声音也不喧闹。
- 慧风吹法鼓,指佛法的智慧如同吹拂风一般地传播于世间。慧,智慧。
- 振我无明尘,指扫除我内心的烦恼尘埃。
- 常须近善友,意思是要亲近善知识,也就是亲近那些有智慧的人。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佛教的仁慈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佛陀慈悲救世的敬仰之情。诗中描述了佛陀对众生的怜悯之心、教化众生的智慧、以及消除众生烦恼的能力。同时,也强调了修行人要保持心静如水,以觉悟之心对待世间万物。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