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栖久不见,林下偶同游。
早晚来香积,何人住沃洲。
寒禽惊后夜,古木带高秋。
却入千峰去,孤云不可留。
秋夜肃公房喜普门上人自阳羡山至
【注释】:
肃公:诗人的朋友。 房喜普门上人:房喜,即僧房喜。唐代著名僧人,俗姓张氏,本贯太原,后居洛阳。因慕普门寺,遂号普门上人,与王维、刘禹锡等有往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友人房喜普门上人到访时作的。诗题中的“秋夜”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季节,而“喜普门上人自阳羡山至”表明了人物的身份及来由。房喜普门上人是诗人的朋友,也是著名的僧侣。“自阳羡山至”,意味着他从远方而来,带着对诗歌和艺术的追求。
“山栖久不见,林下偶同游。”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长时间的隐居生活使得他们很少有机会相见,然而在这次相聚中,他们却能暂时忘却烦恼,一同在山林间徜徉。这里的“偶同游”不仅是对两人共同经历的一次描述,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难得的相聚时光的珍视。
“早晚来香积,何人住沃洲。”这是对两位友人所居之地的描写。诗人通过描绘他们的居住地,暗示了他们对佛教文化的认同和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这里的“香积”指的是寺庙中的佛堂,象征着宗教场所;而“沃洲”则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佛教圣地。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对宗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寒禽惊后夜,古木带高秋。”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色。寒禽的惊恐之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古树的枝干挺拔而高耸,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的“寒禽惊后夜”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生物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和警觉;而“古木带高秋”则展现了秋天特有的萧瑟气息和岁月的痕迹。这些自然景象为整首诗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却入千峰去,孤云不可留。”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他告别了友人,独自踏上了通往千峰的道路。这里的“千峰”可能是一处名胜之地或者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地;“孤云不可留”则寓意着诗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未来的渴望。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