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曾作雁山期,今日来看似故知。
好鸟隔林歌侑酒,飞花绕笔索题诗。
云霞眼底原无物,丘壑胸中似有奇。
萝月松风清似水,何妨游衍咏归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内容,赏析诗句和语言。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意象的含义来分析诗意,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意思来分析,最后指出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即可。
“游南雁荡”,点明游历的地方。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素以山水奇秀闻名于世,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作者曾于十年前(公元1097年)作《宿雁荡》诗:“一夕飞来云海际,不知身在雁山中。”十年后重游此地,仍感如故知,可见雁荡山之魅力,也表明诗人对雁荡山的眷恋之情。“今日来山似故知”,意谓今天重访此山,宛如故人重逢一般亲切,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雁荡山的深厚情感。
第二联写景。“好鸟隔林歌侑酒,飞花绕笔索题诗”,意思是:好鸟隔树啼歌助饮,飞花绕枝题诗作对。这里,“隔林歌侑酒”“飞花绕枝题诗”都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隔林歌侑酒”,“侑酒”即劝酒之意,“隔林”即隔水、隔树。“隔林”二字,既写出了景物的位置,又写出了环境的寂静,为下文“飞花绕笔索题诗”蓄势。“飞花绕枝题诗作对”,则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悠然自得的心情。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第三联写情。“云霞眼底原无物,丘壑胸中似有奇”,意思是:眼中所见的云霞原本没有多少东西,但心中却有无限的想象与追求。“眼底”,指眼前景,眼前所看到的;“胸中”,指心中之所想。“丘壑”一词出自《列子·汤问》,意为山陵沟壑,常用来比喻胸怀抱负。“眼底无物”与“心中有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胸怀大志、心高气傲的精神境界。
第四联写意。“萝月松风清似水,何妨游衍咏归迟”,意思是:夜深人静,月光洒满松竹之间,松风轻拂着竹林,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清新。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妨尽情游玩,吟咏不已,何必非要急着回去呢?“游衍”,即游览、游乐。“咏归迟”,即吟咏不止,形容玩得尽兴。这一句是说,在这优美的环境里,尽情游玩、吟咏,不必急着回到自己的居所。这既是对前文“何妨游衍咏归迟”一句的具体化,也是进一步抒发自己游赏之乐。
【答案】
十年曾作雁山期,今日来看似故知。
好鸟隔林歌侑酒,飞花绕笔索题诗。
云霞眼底原无物,丘壑胸中似有奇。
萝月松风清似水,何妨游衍咏归迟。
译文:
十年前我曾作过雁山之约,今日我来这里仿佛回到了老朋友那里。
鸟儿隔山欢叫歌唱助饮,花瓣随风飘舞萦绕笔端。
眼中所见的云彩本无多少,心中却有无限遐想与追求。
夜色已深,月光洒满松竹之间,松风轻拂着竹林,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而清新。
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妨尽情游玩畅游,吟咏不已,何必非要急着回去呢?
赏析:
这是一首写雁山美景的七律佳篇。首联开门见山,交代了自己的活动地点——雁荡山。接着,以“今日来山似故知”领起二联,从不同的角度描写雁山之美。其中,“隔林”二字不仅写出了景物的位置,更渲染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画面;“萦绕”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飞花环绕树枝的美丽景象。颔联两句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描写雁荡山的美景。颈联“眼底无物”与“胸中有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胸怀大志、心高气傲的精神境界。尾联“何妨”、“咏归迟”则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游玩的热爱之情,同时暗示了他对归途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