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来匿父丧,三年之罪遣谁当。
如今追荐应无益,已被牛头煮几场。

《咏石校书(十二年来匿父丧,三年之罪遣谁当)》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归处讷创作的古诗。诗的全文如下:

十二年来匿父丧,
三年之罪遣谁当。
如今追荐应无益,
已被牛头煮几场。

接下来将结合诗句为您赏析这首诗:

《咏石校书》是唐代诗人归处讷的作品。全诗共分为四句,每一句都包含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十二年来匿父丧”这一句,描述了诗人长达十二年之久隐藏父亲的丧事,这背后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个人对家族荣誉的极度重视。这种对家族荣誉的坚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家庭责任的强烈认同。

“三年之罪遣谁当”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这里,“之罪”并非指具体的罪行,而是象征着诗人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诗人用“遣谁当”表达了对于谁来承担这些罪责的疑问,暗示了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着某种不公正或不合理的现象。

“如今追荐应无益”这一句,更是直击诗人心中的无奈与绝望。在诗人看来,无论如何追荐或祭奠,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也无法挽回失去的时光。这种无力感和悲观情绪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一句“已被牛头煮几场”则以一种极为夸张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这里的“牛头”可能象征着某种权威或压迫的象征,而“煮几场”则暗示了这种压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力度,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咏石校书》通过对诗人个人经历的描述,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和历史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富有哲理性和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的社会现状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