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浪晃。向浪晃。
第二俗流无意况。心中邪佞起欺诳。
三毒四倒争势旺。鲁流卢楼向浪晃。
西方净土不肯向。欲食魔军相闭障。
出离牢狱依无相。不生不灭速回向。
佯良浪黄赏。各各修无上。
【注释】
- 悉昙:梵语siddha的音译,意为“金色”,是古印度佛教的特有词汇。
- 章八首:即指《悉昙论》中的八首偈文。
- 向浪晃:向,通“响”,意为“声音”;晃,意为“闪烁”。
- 第三俗流:指佛教中对众生的分类之一。
- 心中邪佞起欺诳:内心充满邪恶和不正当的想法,并试图通过欺骗来达到目的。
- 三毒四倒:指贪、嗔、痴三种毒害以及四种颠倒(即身、受、心、法的颠倒)。
- 鲁流卢楼:指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即六种生死轮回的状态。
- 西方净土:指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修行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 欲食魔军相闭障:意指想要吞噬恶魔军队,阻止他们前进。
- 出离牢狱依无相:意指从束缚自己的牢狱中解脱出来,依靠无相的智慧修行。
- 佯良浪黄赏:指假装善良和放纵享乐的行为。
- 各各修无上:每个人都在修行,追求最高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佛教教义中关于声闻众、烦恼与修行的相关内容。诗人通过对佛教术语和概念的运用,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
诗的开头两句“向浪晃。向浪晃。”可以理解为“声音闪烁”,象征着佛教中的声闻众,他们追求智慧和觉悟的过程犹如闪烁的声音,充满变化和生机。接着,诗人用“第二俗流无意况”来表达对于声闻众的内心状态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声闻众虽然追求佛法,但往往被世俗欲望所迷惑,失去了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描绘了佛教中的烦恼和修行。“三毒四倒争势旺。”意味着众生内心充满了贪、嗔、痴等烦恼,这些烦恼如同四座大山般阻碍着众生的成长和进步。而“鲁流卢楼向浪晃”,则形象地表达了佛教中的六道轮回,众生如同漂浮在六道中的船只,不断地在生死之间穿梭。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佛教理想境界的描绘。“西方净土不肯向”表达了众生对于极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但往往因为贪执而无法真正到达那里。而“欲食魔军相闭障”则揭示了众生内心的贪婪欲望,他们企图吞噬恶魔,阻止它们前进,但最终只能陷入更深的困扰和痛苦之中。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佛教教义中的一些核心观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和修行之路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