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礼喜成悲,伤嗟不遇师。
矌因修曩劫,火寂掩俱尸。
神光分皎皎,雁塔起巍巍。
弘愿无偏傥,从后请不疑。
人天重敬礼,神鬼悉交驰。
入海人难睹,腾波世莫窥。
供僧添圣福,称象等毫釐。
铁网牵沙岸,金瓯出水湄。
轮王欣却得,将帅尽忘疲。
震日国绝大,岐阳地不卑。
累朝曾出现,近代盛修持。
万遍磨不磷,千回涅不缁。
任从将火试,几见陷金锤。
皓色岂能并,晶光尽总亏。
真身无点黡,圭璧有瑕疵。
安福楼前现,天涯海畔知。
懿宗亲礼处,君主见同时。
截舌还能语,剜精复旧肥。
石光呈瑞质,木有宝灯仪。
塔主重修建,檀那各舍资。
才兴运人力,早已感神祇。
一夜风雷吼,五更砂石吹。
不劳人力置,自有圣贤为。
海得龙王护,药叉将主司。
圣灯瞻处有,光相应心祈。
鼓乐喧天地,幡花海路歧。
赏析:
谒法门寺真身五十韵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亲身体验,描绘了佛教圣地——法门寺的宏伟壮观和神圣庄严。诗中不仅展现了法门寺的壮丽景色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和修行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敬仰之情。
注释
- 瞻礼喜成悲:参观寺庙时的喜悦转化为悲伤,反映出对佛教教义深刻的领悟。
- 不遇师:未能遇到真正的佛祖或高僧指点,表达了对佛法传承的渴望。
- 矌因修曩劫:在法门寺进行冥想修行,回顾前世的因果循环。
- 火寂掩俱尸:火焰熄灭后的寂静中,似乎看到了过去佛的遗体。
- 神光分皎皎:佛光闪耀,清澈明亮。
- 雁塔起巍巍:古代僧人建造的雁塔巍峨耸立。
- 弘愿无偏傥:广泛传播的愿望,不偏不倚。
- 从后请不疑:跟随其后,不会有疑虑。
- 人天重敬礼:人间及天界都非常重视佛教的教义。
- 神鬼悉交驰:神祗和鬼魂都在争相礼拜。
- 入海人难睹,腾波世莫窥:深海中的佛陀形象难以目睹,即使是翻腾的波涛也难以触及。
- 供僧添圣福:供养僧侣能为信徒带来福祉。
- 称象等毫厘:比喻非常精确。
- 铁网牵沙岸,金瓯出水湄:利用铁网牵引着沙岸和金色的容器(可能指水瓶)在水中漂浮。
- 轮王欣却得:国王(轮王)欣然接受。
- 将帅尽忘疲:将军士兵都忘记了疲劳。
- 震日国绝大,岐阳地不卑:描述一个极其辽阔的国家和地势平坦的地方。
- 累朝曾出现,近代盛修持: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这样的宗教现象,近年来则更加兴盛。
- 万遍磨不磷,千回涅不缁:经过无数次的磨砺和涅磐(涅槃),仍不失本色。
- 皓色岂能并,晶光尽总亏:洁白的色彩无法比拟,晶莹的光芒也总会有所缺失。
- 真身无点黡,圭璧有瑕疵:佛的身体纯净无瑕,但圭璧(祭祀用的玉器)也会有小瑕疵。
- 安福楼前现,天涯海畔知:在安福楼前可以见到佛陀的身影,无论身处天涯海角都能感知到佛陀的存在。
- 懿宗亲礼处,君主见同时:懿宗皇帝亲自礼佛,使得君王和臣子都能在同一时刻见到佛陀的形象。
- 截舌还能语,剜精复旧肥:即使切断舌头也能言语,即使割去精华也能恢复原来的身体。
- 石光呈瑞质,木有宝灯仪:石雕佛像散发出吉祥的气息,而树木雕刻则缺乏灵性。
- 塔主重修建,檀那各舍资:塔主重新修建了寺庙,信众们也纷纷捐出自己的财物支持重建。
- 才兴运人力,早已感神祇:仅仅是依靠人力就能使寺庙兴旺,人们已经感受到佛陀的智慧和神力。
- 一夜风雷吼,五更砂石吹:一夜之间狂风暴雨,清晨五更时分仍有砂石飞扬。
- 不劳人力置,自有圣贤为:无需劳碌人力,自然神灵会降临帮助。
- 海得龙王护,药叉将主司:大海得到龙王的保护,药叉(守护海洋的神兽)是掌管者。
- 圣灯瞻处有,光相应心祈:在圣灯照耀的地方祈祷,心灵相应地祈求。
- 鼓乐喧天地,幡花海路歧:鼓乐声震动了天地,五彩缤纷的幡花在海路上交织。
译文
在法门寺的瞻礼中,我喜悦之余转瞬间感到悲痛,感叹自己未能遇到真正的佛祖或高僧来指导我的修行道路。站在寺院的庭院里,看着眼前的佛像,我不禁回想起了前世的轮回。
火焰熄灭后的寂静中,仿佛看到过去佛的遗体在微光中显得格外神圣。佛光闪耀,清澈明亮,让人心生敬畏。
古代僧人建造的雁塔巍峨耸立,成为法门寺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我们进行冥想修行,回顾前世的因果循环,感受心灵的平静与清净。
随着时间的流转,法门寺成为了佛教信仰的中心,吸引了无数信众前来瞻礼和学习。无论是人还是天界,都非常重视佛法的传承与发扬,共同维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法门寺内的佛像和壁画都体现了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让人们不禁为之赞叹不已。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寺院,更是为了让信众在欣赏的同时获得内心的启示和宁静。
法门寺的僧侣们以虔诚之心修行佛法,他们的生活简朴而有规律,每天诵经、打坐、念佛,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佛教徒对于信仰的执着和虔诚。
法门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无论是在瞻礼中看到的佛像,还是在寺院内修行的人们身上,都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祥和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