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注释】

其三:第三首。偈:其三,指诗的标题,偈是佛经中的唱诵词,此处用作诗歌题目。吾有三宝堂,里有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译文】

我有一宝殿,里面空空如也。

高不显贵不显贱,没有障碍也没有阻隔。

学人不能体会它,求道的人难以找到它的真谛。

智慧能够理解并安排好一切,千千万万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它。

有四种境界可以修行成就,十方世界都能得到供养。

【赏析】

这首诗是《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三篇,也是全经中最短的一篇。全文只有24个字,内容却非常深广,富有哲理。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中“三宝”和“三昧”的概念。

作者提出“吾有三宝”,这里的“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佛是指佛陀(释迦牟尼),法是指佛陀的教导和教义,僧是指僧侣或信徒。这三宝是佛教的核心内容,也是佛教徒修行的根本目标。接着,作者指出这三宝中有一样是特别重要的:“里空无色相”。这里的“里”可以理解为内心或精神层面,而“色相”则是指外在的形貌或物质世界。作者认为,虽然佛教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修行,但也不能忽视物质世界的修行。因为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世界的修行,才能更好地理解精神世界的真理。

作者提到“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教的修行不应该追求名利地位的高低,也不应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只有放下这些执念,才能更好地修行佛法。同时,佛教修行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有过高或过低的社会地位。只要能够保持心清如水,不受外界干扰,就能在任何地方修行。此外,佛教修行还需要避免被世俗观念所困扰,即“无遮亦无障”。这意味着要超越世俗的偏见和误解,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众生和事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作者提到“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佛法的人往往无法真正领会其精髓,而想要寻求佛法真谛的人则更难找到正确的方法。这是因为佛法的真谛不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来领悟的。因此,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求道者都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作者提到“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智慧是理解和安排一切的关键。只有具备了智慧,才能正确地理解佛法的教义和修行的方法。而这种智慧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因此,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智慧的人才能达到佛法的高度,成为真正的佛陀。

作者提到“四门四果生”,意思是说修习佛法可以达到四个阶段的境界,分别是初地、二地、三地和四地。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方法,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进行修炼。同时,修习佛法也可以达到四个不同的果位,分别是声闻、缘觉、菩萨和佛果。这些果位代表了不同的修行阶段和高度,也是衡量一个修行者是否真正悟道的标准之一。

【结语】

整首诗通过对“三宝”和“三昧”的深入阐述,表达了作者对佛法修行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佛法的修行不仅需要内心的清净和超越世俗的观念,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他也强调了智慧在佛法修行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真正的智慧才能正确地理解佛法的教义和修行的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