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公长者郑当时,事事无心性坦夷。
但是登临皆有作,未尝相见不伸眉。
生前适意无过酒,身后遗言只要诗。
三日笑谈成理命,一篇投吊尚应知。

【注释】

诸公长者郑当时:诸公,即指当时的同辈人。郑当时,即西汉时期的直谏官郑庄。长者和长者对等的称呼。

事事无心性坦夷:每件事都心平气和、自然舒畅。

但是登临皆有作:但,只是;登临,登上高处。作,指创作。

未尝相见不伸眉:未曾,没有。伸眉,展开眉头,意谓面露喜悦之情。

生前适意无过酒:生前,指活着的时候。适意,随心所欲。过,超过。

身后遗言只要诗:身后,死后。遗言,遗嘱或遗训。只,仅仅。要诗,指写诗。

三日笑谈成理命:三日,三天的时间。笑谈,轻松的谈话。理命,命运、生命。

一篇投吊尚应知:一篇,指一首诗。投吊,赠送哀伤的祭文。尚,还;应,该。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郑谷是晚唐诗人,与郑畋为兄弟,以能文著称。这首诗是他为郑畋写的挽联(挽联是亲友在死者丧事后所撰写的悼词,用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及对其一生的评价)。诗人以“诸公长者郑当时”开篇,首先点明了挽联的写作对象,并称赞其正直刚毅、坦荡无私的品质。接着,诗人又通过“事事无心性坦夷”来进一步刻画挽联对象的性格特点,突出了其为人的率真洒脱。紧接着,诗人又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其的敬仰之情。一方面,他回忆两人相识以来的种种往事,感叹彼此的友情深厚;另一方面,他又表示自己虽然未能与他见面共饮美酒,但却时常思念他,希望他能在天堂里继续饮酒畅谈。这两句既展现了挽联对象的高洁人格,也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怀念。

诗人又以“生前适意无过酒”一句,再次强调了挽联对象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他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唯有酒才是真正能让人忘却烦恼、享受快乐的事物。而这位挽联对象却能在生前就如此洒脱地享受生活,实属难得。

紧接而来,诗人便转向了对挽联对象身后之事的感慨。他表示,虽然无法见到他与世人欢聚一堂的情景,但每当想起他的音容笑貌之时,内心总会感到无比的宽慰。同时,他还认为,挽联对象在临终前所留下的遗言——即那首感人至深的诗篇——更是值得人们永远珍藏与传颂。这是因为那首诗不仅表达了挽联对象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更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精湛造诣。

诗人以“三日笑谈成理命”收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境界之中。他暗示着,尽管生死两隔、阴阳永别,但那些曾经陪伴在挽联对象左右的朋友与亲人却依然能够通过他留给我们的诗篇来感受他的存在与影响。这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正是诗人所向往与追求的。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挽联对象生前的豁达情怀以及身后留给人们的无尽遐想。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成语,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