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撚双凤金线。

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诗句赏析:

  1. 词作背景
  • 作者介绍:欧阳炯(896年—971年),五代宋初著名词人,益州华阳(今属四川成都市)人。他在后蜀任职为中书舍人,据《宣和画谱》载,他事孟昶时历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随孟昶降宋后,授为散骑常侍。他的词多抒发政治抱负与个人情感,尤其擅长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执着。
  • 创作时代:此诗作于五代时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政治环境。
  1. 词作原文
  • 原句: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 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撚双凤金线。
  • 翻译:回忆起我们在花下初次相见的情景,那时她半遮着脸,娇羞无比。轻轻转动着裙子,用纤纤玉指偷偷地捻弄着双凤金线。
  1. 词作赏析
  • 意象描绘:词中“红袖”、“石榴裙带”、“纤纤玉指”等意象生动形象,通过具体的动作描绘出女子的娇羞与柔美,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 情感表达:全词流露出词人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他对爱情深沉而执着的追求,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 艺术手法: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手法,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反衬现实中的孤独与寂寞,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深度。
  1. 文化背景
  • 花间派文学:欧阳炯是花间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词作多以男女情感为主题,细腻入微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 五代十国时期:词作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机遇的时代,许多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反映个人情感的作品。
  1. 词作意义
  • 情感表达:此词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初恋的美好回忆,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艺术价值: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词作影响
  • 后世影响:这首词在后世广为传颂,成为研究五代宋初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 文学地位:作为五代宋初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此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词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贺明朝·忆昔花间初识面》不仅是一首表现男女情感的优美词作,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风貌。通过此词,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