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汝出家须决志,投师学业莫容易。
添香换水结因缘,佛殿僧堂勤扫地。
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疏说出处。
三朝四宿不见归,妙法何曾闻一偈。
敬师兄,教师弟,莫向空门争意气。
上中下座用谦和,莫贱他人称自贵。
衣食难,岂容易,计功多少须惭愧。
随缘饮啄任精粗,不用千般求细腻。
布素衣,随时乩,知足便超功果位。
才能岂是皂罗衣,有道何须黄锦被。
清信男,清信女,舍却一身饲饿虎。
此因缘,苦中苦,不用再三说酸楚。
心中有罪自心知,自向心中忏悔取。
亲明师,学智慧,别人睡时你慢睡。
出家儿,学妙理,习读夜眠须早起。
三更睡到四更初,归向释迦尊殿里。
挑明灯,换净水,礼拜焚香作福祉。
报答三有及四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莫愚痴,莫懈怠,一超直入佛境界。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应该属于佛教禅宗诗歌。全诗共分四句,每句都有相应的注释和赏析。
第一句“戒童行”:告诫年轻的僧人要立志出家,投师学习不要轻易放弃。
注释:这里的“童行”指的是年轻的僧人或修行者,他们在出家的过程中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出家的决心和毅力的重要性,只有坚定地追求佛法,才能最终成就自己的佛道。
第二句“添香换水结因缘,佛殿僧堂勤扫地”。:提醒僧人在修行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功德,如添香、换水等小事情也能结下因缘。同时,也要勤扫地保持佛殿僧堂的清洁。
注释:这里的“添香”是指在寺庙里点燃香火以祈求佛祖庇佑,“换水”则是指用干净的泉水来洗净佛像或其他物品。
赏析:这句诗告诉我们,修行不仅仅是大道理或者高深莫测的佛学知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同样重要。通过做这些微小的事情,可以积累功德,为将来的修行打下基础。
第三句“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疏说出处”。:提醒年轻僧人不要随意游玩嬉戏,出入时要懂得分辨是非并说出自己的立场。
注释:这里的“闲游”指无目的的闲逛,而“嬉戏”则是指过度的娱乐活动。
赏析:这句诗告诫年轻人要有自律性,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懂得分清是非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第四句“三朝四宿不见归,妙法何曾闻一偈”。:表示僧人应该专心修行,不要三心二意,也不要因为短暂的休息而忘记了修行的目标。
注释:“三朝四宿”是古代对于长时间修行的一种说法。
赏析:这句诗鼓励僧人要有恒心和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地修行,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第五句“敬师兄,教师弟,莫向空门争意气”。:告诫年轻僧人要尊敬长者,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而与师兄争执。
注释:“敬师兄”指的是对师兄的尊重和敬仰,“教师弟”则是指教导师弟。
赏析:这句诗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地对待他人,不要因为一时的骄傲而失去他人的尊重。同时,也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第六句“上中下座用谦和,莫贱他人称自贵。”:提醒僧人在使用尊称时要谦和有礼,不要贬低他人而抬高自己。
注释:“上中下座”是古代对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使用的尊称,这里特指僧人。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等的心态,不轻视任何一个人。
第七句“衣食难,岂容易,计功多少须惭愧。”:表示僧人要认识到修行的艰辛,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修炼。
注释:“衣食难”是佛教用语,意指世间的纷扰和诱惑让人感到生活艰难。
赏析:这句诗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不要被物质所迷惑而忘记了修行的目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为外界所动。
第八句“随缘饮啄任精粗,不用千般求细腻。”:提醒僧人要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精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注释:“随缘饮啄”是指顺应自然规律去享受生活,“精粗”则是指食物的好坏和粗细程度。
赏析:这句诗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不要过于拘泥于外在的事物和规矩。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所干扰。
第九句“布素衣,随时乩,知足便超功果位。”:鼓励僧人要穿着朴素的衣服,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挑战,只要知足就能超越佛祖的境界。
注释:“布素衣”是指穿着简单的衣服,“乩”则是道教用语,意为占卜或预示未来。
赏析:这句诗鼓励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只要知足就能够超越境界。
第十句“才能岂是皂罗衣,有道何须黄锦被。”:表示只要有真正的才能和修行,就不需要华丽的服饰和华丽的生活。
注释:“皂罗衣”和“黄锦被”都是古代贵族的华丽服饰,这里特指僧人的服饰。
赏析:这句诗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在的修养和智慧,而不是外在的华丽和虚荣。只有真正有德行的人才配得上高贵的服饰。
第十一句“清信男,清信女,舍却一身饲饿虎”。:鼓励男女僧人都放下世俗的名利,像照顾一只饥饿的老虎一样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注释:“清信”在这里指纯洁和诚信。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僧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他人,就像照顾一只饥饿的老虎一样去呵护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第十二句“此因缘,苦中苦,不用再三说酸楚。”:表示这是佛教中的因果报应,人们经历苦难是因为他们自己种下的因。
注释:“因缘”是指因果关系,“酸楚”则是指痛苦和悲伤。
赏析:这句诗告诉我们要理解因果报应的道理,每个人的痛苦都是由他们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第十三句“心中有罪自心知,自向心中忏悔取。亲明师,学智慧,别人睡时你慢睡。”:鼓励人们要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心忏悔。同时,也要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教诲。
注释:“心中有罪”意指心中有过错或不足之处。
赏析:这句诗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同时,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教诲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