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理解、默写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磨”“虏”“阙”等字的写法。

所以答案是: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译文:我怒发冲冠,抬头向四周望,潇潇细雨已经停了.抬首远眺,禁不住仰天长啸,把满怀壮志豪情表达出来.三十多年来历尽艰苦取得的功名如同尘土,南北转战8千里,经过多少峰壑迂回的道路啊.也不见“中原”消息,不必说兵败如山倒,如今只能白了少年的头发,却报国无门,一腔愁绪无处诉说.只有到那时,驱除外敌,收复失地才是最终目的.靖康年间被金人侵占北方国土,我们惨遭掳掠屠杀的耻辱尚未洗刷.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不知何日才能泯灭.驾起万辆军车,浩浩荡荡杀向贺兰山,决心让敌人彻底粉碎!将他们像豺狼虎豹一般消灭干净!立志饱食敌军将士,饮尽敌军鲜血;待到收复旧山河那一天,再带着捷报凯歌去朝见皇帝!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收复失地、雪耻复仇的决心,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之作。全词感情饱满,气魄豪迈,意境雄浑壮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开头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三句是全词的总领。“怒发冲冠”是说义愤填膺;“凭栏处”是说在栏杆边;“潇潇雨歇”是说雨停了。“仰天长啸”四字表现了作者愤怒的情绪;“壮怀激烈”五字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这两句是登高所见所闻,也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一个“怒”字,把作者满腔的怒火喷发了出来;一个“仰”字,表现出作者昂首挺胸的气概和不可压抑的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是作者对过去奋斗生活的总概括。“三十功名”、“八千里路”,都说明作者一生戎马征战,建功立业;而“尘与土”,则是说那些功名富贵都像泥土一样微不足道,作者对此感到无限痛心。这两句是对上两句的具体化,也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的追悔和对现实的不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句紧承前面的内容,是词人发出的警告和号召。作者以白发比喻青春年华的丧失,用“空悲切”强调自己不能白白地虚度光阴,要为国家建功立业。这里,作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出一种激越的感情。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前一句回忆了靖康之变的历史事实,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此事的感慨和痛心。“靖康耻”是指北宋灭亡于金兵侵略的事件(1127年),“臣子恨”则是指南宋统治集团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压榨人民的行径。这两句既是对历史的感叹,又是对当政者的控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担忧之情。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句诗表现了作者誓师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勇气。

最后几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它表达了作者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收旧山河在”一句表明了收复失地的坚定目标。“朝天阙”则表明了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

【答案】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