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篇游记,通过记述他对褒禅山的游览经历,表达了他对于自然与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逐句解读:
-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译文:
褒禅山也被称作华山,唐代高僧慧褒最初在这里建舍定居,后来在这里去世并埋葬在那里,因此后来就把这座山称为“褒禅”。
- 原文: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译文:
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居住和埋葬的地方。
- 原文: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文:
距离那个禅院东边五里,有个叫做华山洞的地方,因为它在华山南面就这样称呼它。
- 原文: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译文:
距离洞口一百多步,有块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了,只有残存的几个字还可以辨认出来,名叫“花山”。
- 原文: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译文:
现在说的“华”字就像是“华实”中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下面很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流出来,记录游玩的人非常多,这就是前洞。
- 原文: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译文:
从山往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深深的洞穴,进入后感到很寒冷,询问它的深度,就知道喜欢游玩的人不能到达尽头,这里被称为后洞。
- 原文: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
我和四个人带着火把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难,看到的景象就越发奇特。
- 原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译文:
有一个人想要出来,他说:“不出来的话,火快没了。”于是我和他一起出来了。
- 原文:
盖余之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译文:
我到这个地方时,比起喜欢游玩的人还差十分之一,但是看我左右的,过来记录游玩经历的人已经很少了。
- 原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译文:
再往里面深入,那么到达的地方就更少了。这个时候,我的力量足够进去,火把也足够照亮前方。
《游褒禅山记》不仅记录了作者的游览经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与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通过对这篇古文的阅读与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文学才华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