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诗句:
1 游褒禅山记。

  1.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6. 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7.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8.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9.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0.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1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2.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3.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14.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1. 游览褒禅山的记录。
  2.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的高僧慧褒最初在这里安家,但最后却在这里埋葬了遗体。因此,后来就把这座山叫做“褒禅”。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其实是慧褒的墓庐。在它东边五里的地方,有一个名为华山洞的地方,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距离洞口走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有其中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来,写着“花山”。现在说到“华”,就像“华丽”的“华”那样读,是因为读音的错误。
  3. 山下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来这里游览的人非常多,这就是前洞。沿着山往上走五六里,有一片洞穴幽深莫测,走进去感到非常寒冷,询问它的深度,发现那里对于喜欢探险的人来说是达不到尽头的。这被称之为后洞。我带着四个人举着火把进去,越深入地洞,困难就越大,见到的奇异景象也就越多。有人想要放弃出来的时候说:“不出洞的话,火快要用完了。”于是大家一同出来。根据我所经历的,和那些喜欢游玩的人相比,我所到过的还远远不能到达他们的十分之一,但看那周围前来游览并做记录的人已经很少。因为越是往深处走,到达这里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就在那个时候,我的体力仍然足以进入洞中,火把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前行的路。等到走出洞来,有的人责怪想要离开的人们,我也后悔和他们一起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了。

赏析:
这首诗是《游褒禅山记》的第一段,描述了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了主题——游览褒禅山,接着通过详细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游览过程之中。文章中对褒禅山的描述生动细致,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通过对不同人对待游览的态度进行对比,展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人生应多一些探索精神,不应满足现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