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

岳阳楼记:范仲淹在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23日)登上岳阳楼,写下了这篇《岳阳楼记》名篇,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

嗟夫:叹息词,表示感叹。

求:探究、寻求。

仁人:有仁义的人。此处指具有高尚政治理想的人。

异:不同。

二者之为:这两种情况(指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不因外物的变化而喜悦、悲伤;处在朝廷上就担心老百姓的生活,处在偏僻的江湖里就担心君主的命运。这样,无论进朝还是退隐都忧虑着天下百姓的安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忧虑放在人民的前面,把快乐放在人民之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呜呼!微此人,我与谁同归?“微斯人”,即没有这样的人。“呜呼”:叹词,表示惋惜、悲痛之情。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庆历六年(1046年),农历九月十五日。

【赏析】

此文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任右司郎中兼秘阁校理时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文章, 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作。全文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通过写自己登岳阳楼观景的感受,阐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第一段:作者首先提出了自己对古仁人的认识和理解,指出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接着又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见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说,身居高位的人,自然要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身处僻远之地的人,也自然会担忧君主的安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

第二段:接着提出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感到快乐呢?

第三段:作者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就是说,只有在天下人都忧愁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忧伤;也只有在天下人都快乐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快乐。

第四段:最后得出结论,并发出感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啊,我又跟谁一起归去呢?这一句是全篇的中心句。

整篇短文结构严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有力,气势雄壮奔放,充分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