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诗句:

  • “喜雨亭记”

译文: 这篇《喜雨亭记》是一篇记叙文,记录了作者在扶风任职期间修建亭台并最终获得及时降雨的故事。文中通过周公、汉武和叔孙胜狄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表达“喜雨”的主题,即无论大小喜悦之事,都应铭记于心。

注释:

  • “喜雨”:指雨水的来临为农作物带来丰收。
  • “志”:记录,记载。
  • “周公得禾”:周公(周武王的弟弟)获得丰收。
  • “汉武得鼎”:汉武帝得到传国重器。
  • “叔孙胜狄”:叔孙通帮助韩信打败了项羽的将领,胜利归来后被封为子爵。

赏析:
这篇文章以”喜雨亭”为题,不仅因为雨水对农业的重要性,也寓意着对生活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一个中心思想——“喜雨”,紧接着通过周公、汉武、叔孙胜狄等人的历史故事,强调即使是小事也能体现出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珍视。这种从古至今的传承精神,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作者通过对雨水带来的积极影响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和同仁们共同庆祝成功的喜悦和感激之情。整篇文章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