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
既以名亭:既已给这个亭子起了名字。亭:供游人休息的建筑物,如亭、台、阁等。
又从而歌之:又因此而歌唱它。歌:歌颂,吟咏。
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珠:珍珠。襦:短袄。粟:小米。造物:自然万物。太空:天空中。冥冥:幽深广大的样子。
【译文】
这个亭子已经给它起个名字了,我又因而对它吟咏道:
“假如天上降下珍珠,那么寒冷的人就没有办法做棉衣了;假如天上降下宝玉,那么饥饿的人也没有办法种粮食了。一场春雨下来,连续三天不停,这是谁的力量呢?人们说是太守的力量。太守没有力量,就把功劳归于天子。天子说不能这样,就把功劳归于造物主。造物主自己也不认为是有功之臣,最后把它归于太空。太空是那样幽深宽广,是无法给它命名的。我为这座亭子取名就叫‘喜雨亭’吧!”
【赏析】
本篇选自《袁宏道集笺注》卷三。文章通过对作者所居喜雨亭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喜雨亭”原是一个亭子的名字,后来作者又因喜爱这里风景,便将它命名为喜雨亭。他写这篇记时,正赶上天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三夜,作者看到这种情景,不禁想起百姓们连衣服也没有,只好躲在屋里挨饿受冻的情景,于是写了这篇《喜雨亭记》。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首先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凡日者,众星之宗主也,是以日月五星顺辰伏藏。今若苟以雨露之施,被万民而润泽之,其为应天而降,岂特雨之为哉?”意思是说天上的星星,都是众星的首领,所以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今天如果像下雨一样给予万民以滋润,那就不是仅仅因为要下雨才降临人间,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来降下的呀!作者用“凡日者,众星之宗主也”,来比喻喜雨亭,把“日”比作喜雨亭,把“众星”比作天下万民。作者认为,喜雨亭就是天下万民的“宗主”。接着作者又说:“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意思是说如果天上能够降下珍珠来温暖寒冷的人们,那么他们就能够穿上暖和的衣服;如果能够降下宝玉来救济饥饿的人们,那么他们就能够填饱肚子。一场春雨下了三天,是谁的力量呢?老百姓说是太守的力量。太守没有力量,就把功劳归于天子。天子说不能这样,就把功劳归于造物主。造物主自己也不认为是有功之臣,最后把它归于太空。太空是那样幽深宽广,是无法给它命名的。作者说“吾以名吾亭”,就是希望喜雨亭能够像天地一样伟大、永恒。
在文章中,作者还通过描写喜雨亭周围的环境,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比如:“余过其门,则屋简直庐,为无用之宫焉。”就是说,走到喜雨亭的大门前,只见房屋简朴无华,好像一座无用的宫殿一样。“余乃始叹欣然,为具小建”,就是说,于是作者感慨万千,决定在这里盖一所小房子,作为自己的住所。作者在文中对喜雨亭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建筑到花草树木,无不显示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篇游记通过对喜雨亭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