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三年,重游此地。云庵寂阒忘心意。有时欣则看仙经,自然理达真明异。
真乐希夷,道尊德贵。俱损无有忘忧喜。洞天清隐混嚣尘,要登云路先超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字词含义的理解。
“一别三年,重游此地。”“重游”二字表明了诗人的游兴未已,而“三年”表明了诗人的游兴已久;同时从诗中可知,“重游此地”的地点是云庵。这两句交代了时间与地点,为后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云庵寂阒忘心意。有时欣则看仙经,自然理达真明异。”“寂阒”一词,用来形容云庵的环境幽静,无人声息,只有风声、鸟鸣等自然声响,表达了诗人对云庵环境的赞美之情。“时有”二字表明了诗人的心情愉悦,他时常在这里阅读仙经,以领悟其中的真谛。“真明异”表明了诗人在阅读仙经的过程中领悟到了真理,达到了精神上的解脱。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修行的向往之情和对于真理的追求之意。
“真乐希夷,道尊德贵。”“希夷”,意为虚无缥缈,这里指追求道家之学,即道教中的修炼之道;“道尊德贵”,意为崇尚道德,重视修养,强调人应当修身养性,以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道家学说的喜爱,也表达了他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俱损无有忘忧喜。洞天清隐混嚣尘,要登云路先超彼。”诗人认为,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主张修身养性,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俱损无有忘忧喜”说明无论是道家的修炼之道还是佛家的修行之路,最终的目的都是让人忘却忧愁和喜悦,达到精神上的解脱。“混嚣尘”表明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泊,他认为世俗生活如同尘世一般,应当远离。“要登云路先超彼”表明了诗人对于修行之路的向往,他认为只有先到达修行的道路,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解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泊以及对于修行的向往之意。
【答案】
踏云行
一别三年,重游此地。
云庵寂阒忘心意。
有时欣则看仙经,自然理达真明异。
真乐希夷,道尊德贵。
俱损无有忘忧喜。
洞天清隐混嚣尘,
要登云路先超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