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者今何及,天乎有不平。
功高人共嫉,事定我当烹。
父老俱呜咽,天王本圣明。
不愁罹党祸,携泪向孤城。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写自己遭遇党祸的苦情。“可惜”点明主题,是全诗的总纲。“日者今何及”是第一层,写自己已经陷入灾难,来不及挽回。“天乎有不平”是第二层,是作者在感叹时局不公、世道不平,并由此引出下文。“功高人共嫉”是第三层,写自己因功高遭嫉,被贬为官。“事定我当烹”是第四层,表明自己虽遭不幸,但决不屈服,即使身陷图地,也绝不向恶势力低头。这四句诗,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党同伐异者的憎恶。“父老俱呜咽,天王本圣明”,写老百姓对朝廷的失望与不满,而作者却认为,他们之所以悲伤,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遭受的迫害,从而说明天下本没有不公平的事。“不愁罹党祸,携泪向孤城”,作者表示自己不会因为党争而受害,他带着泪水走向孤城,表现出一种大丈夫的气概。
【答案】
可惜
(1)日者今何及,天乎有不平。(2)功高人共嫉,事定我当烹。(3)父老俱呜咽,天王本圣明。(4)不愁罹党祸,携泪向孤城。
译文:
如今我已落入灾难之中,已来不及改变什么。(2)那些嫉妒我的人为数不少,事情一旦有了结果,我必将被杀害。(3)百姓和官员们都为此感到悲伤,而我却认为他们过于忧伤了,天下哪有真正的不公平呢?(4)我担心自己遭受党争之祸,因此带着眼泪独自走向孤独的城池。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当时诗人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而被捕。诗中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时的感慨之情。
首联两句,一反常理,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险境时的心情。“日者今何及”,“日者”,即昨日之人,这里指作者自己;“何及”,犹言“何曾”,意思是说昨天的人怎么能来得及呢?诗人以“日者”自比,说自己像“日者”一样被卷入了政治漩涡,然而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呢?“天乎有不平”,意为苍天有眼,应该主持公道,不应该让无辜者受冤屈。诗人用“天乎有不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天乎”二字,既表明诗人对朝政的不满情绪,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颔联两句,诗人由感叹时局不公而联想到朝廷中的权贵们。他指责那些嫉妒他的人很多,但是当事情有了结果之后,他自己却注定要遭到杀戮。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权贵们的愤怒,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人认为,如果朝廷中的权贵们都怀有这种心态,那么国家的未来将不堪设想。
颈联两句,作者进一步抒发了他对于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朝廷的不满。他写道:“父老俱呜咽,天王本圣明。”意思是说,百姓和官员们都为此感到悲伤,而他却认为他们过于忧伤了。他认为天下哪有真正的不公平呢?这里的“父老”和“天王”分别指百姓和皇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朝政的不满情绪,认为朝廷中的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私利而操劳奔走,而百姓们却因此而遭受困苦。他进一步指出天下本没有不公平之事,只是朝廷中的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造了这些不公平的事情。
尾联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他对于朝政的不满情绪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他写道:“不愁罹党祸,携泪向孤城。”“党祸”指的是朝廷中的党争。诗人表示自己不会因为党争而受害,他带着泪水走向孤独的城池。这里的“孤城”指的是长安城。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失望与不满,但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他认为自己在朝廷中的前途已经无望,所以只能带着泪水走向孤独的城池。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失望与不满。诗人认为朝廷中的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操劳奔走,而百姓们却因此而遭受困苦。他进一步指出天下本没有不公平之事,只是朝廷中的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造了这些不公平的事情。最后,诗人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