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于岐雍间,屡走官道上。
终南百里近,不得迂马访。
徒常饫双眼,引首旦夕望。
群峦突天起,气势颇豪王。
余名爱山者,所见亦无量。
嵩华最魁杰,诗之岂曾让。
至此觉才弱,不敢辄名状。
世谓秦土强,舍是孰为壮。
彦思奇伟士,雅志同所尚。
近自山中来,满幅以诗贶。
凡是山胜绝,钩罥付心匠。
驱联以大语,句度实奔放。
豁若展图画,压纸千万嶂。
读之未云彻,早自肝胆丧。
试欲效其说,无迹可依傍。
坐见山所有,已若一携杖。
何当俯清渭,解带濯尘坱。
掉手入岩谷,琴樽乐幽旷。
浩漭八极大,冥心恣飘扬。
此意殊未谐,临风一悽怆。

【注释】:

彦思:指张说,当时任中书令。

望山:即《与山中人书》中的《望山诗》。

岐雍间:指长安。

终南:秦岭的主峰。

饫(yù):饱足。

引首:抬头。

豪王:雄伟的山势,如同雄壮的帝王。

爱山者:喜欢山水的人。

嵩华:嵩山、华山,皆为五岳。

岂:岂敢。

世谓:认为。

舍是:除此之外。

雅志:高尚的志向。

近自:从近来以来。

钩罥(guàn):用绳子系住。

大语:宏大的言辞。

句度:语句的节奏和停顿。

豁若:好像。

压纸:压在纸上。

未云:没有说。

肝胆丧:心肝都碎了。

效其说:效法他的说法。

无迹可依傍:没有踪迹可以参照。

已若一携杖:好像带着一根拐杖一般。

何当:何时。

俯清渭:俯身面对清凉的渭水。

解带濯尘坱(xiè):解开衣带在泥泞中洗涤。

浩漭(mǎng):广阔无边的样子。

冥心:使心境平静如水。

恣飘扬:任由心情飞扬。

此意殊未谐:这种心情实在不协调。

临风一凄怆(chàng):面对秋风感到悲伤。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自己读张说《望山诗》后的感受,并表达了自己希望像张说一样有“高山流水”知音的心愿。诗中以“山”为主题,描绘出一幅幅山形各异、气势磅礴的画面,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美好情操。

前四句描写了自己在长安城与岐雍之间的官道上行走的情景:我曾在岐山和雍州之间走过漫长的官道,但是终南山百里之远,无法绕路去访问。这里,诗人用“走”字表现了自己的急切心情,而“终南”二字则表明了诗人对终南山的向往之情。接下来,诗人通过“徒常饫双眼,引首旦夕望”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自己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的情态,表达了自己的渴望与无奈。这里的“徒常饫双眼”,既写出了自己对终南山的喜爱,也写出了自己对终南山的渴望;而“引首旦夕望”则表达了自己日日夜夜盼望终南山的心情。

“群峦突天起,气势颇豪王。”这两句描绘了终南山群山连绵起伏的景象,以及它们雄伟壮观的气势。在这里,诗人用“突”字形容山峰高耸入云,用“颇豪王”来表达对它们气势的赞美。通过这两句,读者可以感受到终南山的壮丽与宏伟。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又以“余名爱山者,所见亦无量”作为过渡,开始进入主题部分。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终南山的深深喜爱,以及自己所能欣赏到的终南山美景的无限丰富。同时,这也为下文的“嵩华最魁杰,诗之岂曾让”埋下了伏笔。

最后四句,诗人以“至此觉才弱,不敢辄名状”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因才疏学浅而难以尽兴的感受。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虽然喜爱终南山,但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保持谦逊的态度。

整首诗以“望山”为主线,通过对终南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中的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