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簟相携入薜萝,且容眠石略婆娑。
未曾八月暑如此,何处中秋天最多。
一壑风烟贫受用,百年时序老消磨。
夕阳篱落谁横笛,似识山樵扣角歌。

【诗句注释】

枕石:在山石上小憩。

短簟(diàn):用竹、木等制成的席子。

薜萝:一种植物,可编席。

婆娑:形容树叶随风摇摆的样子。

八月:指农历八月,此时天气炎热,暑气正盛。

中秋:指农历七月或八月,此时气候凉爽。

一壑:一条深深的山谷。

风烟:形容山野的景致。

受用:享受。

时序:指季节和时令。

篱落:篱笆旁边的草。

横笛:指吹笛。

【译文】

我带着短席到薜萝丛中入眠,暂且让石头让我稍稍摇动一下,以摆脱烦劳。

我未曾在八月这样热的时候来过,不知哪里的秋天能如此凉快?

只有这深谷中的风和烟,才能让我感到真正的受用,百年的时间更替,让人老去,消磨殆尽。

夕阳下,篱笆旁,谁还在吹着笛子,像是在唱给山里的樵夫听,他们用角声回应。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隐逸之趣的七言绝句。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开头两句,“短簟相携入薜萝”,点明隐居之地,即薜萝之中。“短簟”是竹制的席子,这里代指简陋的生活用品,“且容眠石略婆娑”则是说在这里可以躺下休息,暂时摆脱世俗的纷扰。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之中。

“未曾八月暑如此,何处中秋天最多”两句,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他并没有在八月的酷暑中感受到如此凉爽的气候,反而是在那些不为人知的中秋季节里,才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这里的“中秋”指的是农历七月或八月,这两个月份的气候比较宜人,是人们常说的“好天气”。而“何处中秋天最多”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怀念。

中间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情景。“一壑风烟贫受用”这句诗描绘了山中风和烟雾的景象,给人以清静、幽远的感觉。“百年时序老消磨”则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暗喻了隐居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最后一句“夕阳篱落谁横笛,似识山樵扣角歌”则是对隐居生活的一种想象和憧憬,诗人似乎能够听到山中樵夫的歌声,那种悠扬的笛声仿佛在诉说着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隐居生活的情感抒发。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