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但识三尺嘴,仪从秦横竟谁是。澜翻口角欲悬河,秋崖听之归洗耳。
万言万当不如默,视吾舌存政须讷。云根手筑月三间,是非付与西山笏。
谓君为讷耶,读书夜寂声琅琅。谓君为辨耶,向人开口无雌黄。
屋头自有山如此,说易说难那用许。孔堂丝竹春风和,赐也多参惟一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题讷斋”是题目,要求考生对所给的五言诗进行赏析,赏析的角度包括内容、语言和技巧等,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以及该艺术手法的作用。

本诗前四句写“讷”,后三句写“辩”。开头两句点出主题。“世人但识三尺嘴,仪从秦横竟谁是。”世上的人只是看重一个人能说会道,而忽略了他真正的才能;“仪从秦横竟谁是?”意思是说那些只会说话的人究竟有谁呢?这里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说话人认为的“口才”不如自己的“真才实学”,表现了作者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接着两句“澜翻口角欲悬河,秋崖听之归洗耳”意思是说,滔滔不绝地说话,就像江河水势澎湃一样,让人听了都感到心烦意乱;听到这样高谈阔论的话,只能让人洗耳恭听。“澜翻”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说话人滔滔不绝的特点,“秋崖听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说话者言辞犀利,令人反感。这两句既表现出说话者的自信,又表明了其自谦,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万言万当不如默,视吾舌存政须讷”,意思是说,尽管我有很多话要说,但如果一言不发,那么我的主张也能得到贯彻,如果能够保持沉默,那才是真正高明的做法,说话人认为自己不如沉默寡言。“云根手筑月三间,是非付与西山笏”,意思是说,说话人认为,只有像自己这样,默默地做事才是最聪明的做法。“云根”、“西山笏”都是比喻,说明说话人认为,只有默默无闻才是最高境界。这几句表达了说话人对于“辩”的看法,即在现实生活中,“口才”不如“真才实学”,“大辩”不如“小辩”。最后两句“谓君为讷耶,读书夜寂声琅琅。谓君为辨耶,向人开口无雌黄。”意思是说,别人以为你是“讷”,因为你读书很专心,夜晚寂静的时候还能听到你的声音;别人以为你是在“辨”吗?因为你和别人讲话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的看法不同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所以不会有任何改变。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于“辩”的不屑一顾,突出自己“讷”的优点。

【答案】

题讷斋

世人但识三尺嘴,仪从秦横竟谁是。(世人只看重一个人的口才。)

澜翻口角欲悬河,秋崖听之归洗耳。(滔滔不绝地说话,就像江河水势澎湃一样,让人听了都感到心烦意乱。)

万言万当不如默,视吾舌存政须讷。(说话多不如不言不语,看自己的舌头还在,就应少言寡语。)

云根手筑月三间,是非付与西山笏。(默默无言,才能看清一切是非曲直。)

谓君为讷耶,读书夜寂声琅琅。(别人说你是个讷人,是因为你在夜里读书很专心。)

谓君为辨耶,向人开口无雌黄。(别人说你是个善于辩驳的人,是因为你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的看法不同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屋头自有山如此,说易说难那用许。(自己本来就像一座山一样沉稳坚定。)

孔堂丝竹春风和,赐也多参惟一唯。(孔子讲课时总是和风细雨,教给学生许多道理,而且总是只有一个道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