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枝为管京邑无,山翁持赠最勤渠。
千年自饱幽涧雪,一日忽快南窗书。
但知来处已潇洒,况复毫端精有馀。
茅斋举眼有真率,象齿琅玕浑不如。

【注释】

赋得:作一首七言诗。九华松管笔:指用松枝制成的毛笔,因为松树的针叶细长如管,所以称为松管笔。

京邑无:京城中没有。京,通“境”。

山翁:山人、隐士。

幽涧雪:山涧中的积雪。

南窗书:在南窗下读书。

潇洒:超脱闲适,不拘束。

精有馀:指笔尖锋利,墨色鲜明。

象齿琅玕(láng gān):象牙和玉石的美石。象齿,象牙。琅玕,美玉。这里比喻松树的针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三年(808)春在九华山隐居时写的。当时诗人已年近五十,仕途失意,生活贫困,于是决定离开京城,到九华山去隐居。他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自己辞官退隐的决心,并表示对隐士的崇敬之情。

前四句写松树的用途及与隐士的关系:松枝制成毛笔后,京城中没有这样的笔了。隐士们喜欢赠送松笔给山中的隐者使用。由于这种笔十分珍贵,所以得到松笔的人非常珍视它,而隐者也乐于接受。这四句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的崇敬之情。

后四句写隐士的生活情趣:松笔虽然珍贵,但松针本身也是很有用处的。它们可以供人食用,也可以入药治病。因此,隐者们在享受着松笔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忘采松针来食用。同时,松树四季常青,生机勃勃,人们可以在松树下悠然自得地读书写字。这些美好的生活情趣使得松树更显得珍贵可爱。最后两句以松树比美玉和象牙,表明松树之宝贵超过了象齿和琅玕,进一步衬托出隐士们生活的清高雅洁。

全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崇尚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