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三月朔,岁在火鼠乡。
朝登迎銮镇,夜宿清边堂。
于时坌飙雾,阳精黯无芒。
胡羯犯彤宫,犬戎升御床。
惨淡铜驼泣,威垂朱鸟翔。
我欲疏河岳,借助金与汤。
吾道率旷野,绕树空彷徨。
慷慨抚鳌背,艰关出羊肠。
扶日上天门,随云拜东皇。
祖逖誓兴晋,郑畋义扶唐。
人谋岂云及,天命不于常。
泗水沉洛鼎,蓟丘植汶篁。
瑶宫可敦后,玉陛单于王。
革命旷千古,被发绵八荒。
海流忽西注,天旋俄右方。
嗟予俘为馘,万里劳梯航。
秋风上瓯脱,夜雪卧桁杨。
南冠郑大夫,北窖苏中郎。
龙蛇共窟穴,蚁虱连衣裳。
周旋溲勃间,宛转沮洳场。
漠漠苍天黑,悠悠白日黄。
风埃满沙漠,岁月稔星霜。
地下双气烈,狱中孤愤长。
唯存葵藿心,不改铁石肠。
断舌奋常山,抉齿厉睢阳。
此志已沟壑,馀命终岩墙。
壬午年,即2002年,文天祥在抗元战争中被俘。
壬午年,即2002年,也是文天祥被俘的年份。
壬门年,即2002年,是文天祥的戊申日,也就是他的生日。
壬午年,即2002年,这一年也见证了文天壮被俘的事件。
壬午年,即2002年,是文天祥的戊申日,也就是他的生日。
壬午年,即2002年,这一年也是文天祥被俘的一年。
壬午年,即2002年,这一年也是文天祥被俘的一年。
壬午年,即2002年,这一年也是文天祥被俘的一年。
壬午年,即2002年,这一年也是文天祥被俘的一年。
壬午年,即2002年,这一年也是文天祥被俘的一年。}
《壬午》是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诗作。此诗以抒发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个人坚持正义和忠诚的感慨为主。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 作者介绍:
-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庐陵文山。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 诗歌原文及翻译:
原文:
忆昔三月朔,岁在火鼠乡。 朝登迎銮镇,夜宿清边堂。
于时坌飙雾,阳精黯无芒。
胡羯犯彤宫,犬戎升御床。
惨淡铜驼泣,威垂朱鸟翔。
我欲疏河岳,借助金与汤。
吾道率旷野,绕树空徬徨。
慷慨抚鳌背,艰关出羊肠。
扶日上天门,随云拜东皇。
祖逖誓兴晋,郑畋义扶唐。
人谋岂云及,天命有不常。
泗水沉洛鼎,蓟丘植汶篁。
瑶宫可敦后,玉陛单于王。
革命旷千古,被发绵八荒。
海流忽西注,天旋俄反张。
嗟予俘为虏,万里劳梯航。
秋风上瓯脱,夜雪卧桁杨。
南冠郑大夫,北塾苏中郎。
龙蛇共窟穴,蚁虱连衣裳。
周旋溲勃间,宛转沮洳场。
漠漠苍黑天,悠悠白日黄。
黄鹄举冲天,玄猿啸哀响。译文:回顾过去的三月初一,那一年的年份是火鼠年。清晨登上迎接皇帝的车驾所在之处,夜晚在清边堂休息住宿。这时突然吹来一阵旋风云雾,阳光失去了光芒显得暗淡无芒。胡人侵犯了皇宫,异族入侵者登上御床。令人悲痛的是惨淡的景象,太阳失去了光辉飞翔天际。我想解除山河的险阻,依靠金和汤的力量。我的志向遍布旷野,绕着树徘徊彷徨。我慷慨地抚摸大鳌之背,艰难地穿越羊肠小道。我要扶日上天门,随着云气拜见东方的太阳。我效仿祖逖立志振兴晋国,效仿郑畋维护唐朝。人们谋划的事情哪里能达到目的呢?上天的意志有时也有不测。泗水沉没了洛阳的宝鼎,蓟丘培植了茂盛的竹子。瑶台可以成为皇后的宫室,玉阶就是单于大王的居所。革命旷达千古,让人民披发绵延至八荒之地。海洋的水忽然向西流入,天空运转很快又反转张狂。唉!我被俘成为敌人的俘虏,万里迢迢劳累于航海的行程。秋风刮起从瓯越出发,夜里下起了雪卧在屋梁之上。南方的官员郑大夫被俘,北方的学子苏中郎被囚。龙蛇共同居住在洞穴里,蚂蚁虫虱连在一起成衣袍。我周旋在污泥和粪土之中,像鱼儿在水中游动一样。漠漠苍茫的天色,茫茫无边的白日黄。黄鹤举起冲破高空直上,玄猿呼啸着悲哀地长鸣。
-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国家危机和个人遭遇时的无奈和悲愤之情。通过描写战争的场景和自己被俘后的遭遇,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抗争的艰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惨淡铜驼泣”、“扶日上天门”等,形象描绘了战乱中的悲惨景象和个人的孤独无助。此外,诗中的用词也十分讲究,如“膺”“膻”“虏”等字眼,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作者身处乱世,目睹国家危亡和个人遭受的苦难,因此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愤和抗争精神的诗篇。
- 相关人物:
- 祖逖: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以北伐中原闻名。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 郑畋:唐代诗人,以其诗作《感春》闻名。郑畋一生历经战乱,但依然坚守自己的诗坛地位,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 拓跋焘:北魏太武帝,曾统一北方多个国家,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他的武功卓著,但晚年却因贪图享受而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壬午》是一首充满悲愤和抗争精神的诗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