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倦行役,秋来瘦几分。
因看河北月,忽忆海东云。
【赏析】
《秋夜寄水月》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此诗以水月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全诗语言清婉,意境高远,风格清新俊逸,是一首写景佳作。
首句“秋夜”二字点明季节、时令,并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次句“水月”二字则进一步点出所咏之物;三句紧承上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身在异乡的孤寂与苦闷。这两句一气贯通,语势流畅,感情充沛而又含蓄深沉。接着两句“因看”一句转入写景,“河北”、“海东”均指所在之地,这里既暗示着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又暗寓着对朝廷的不满和失望之情,可谓一语双关,意蕴丰富。最后两句“忽忆”一句,笔锋一顿,由景及人:看到天上的月亮,忽然想起遥远的故乡;看到河上的云彩,又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这两句既写出了作者思念故土亲人的心情,也写出了自己身处异地而无法回到故乡的惆怅心情,情调十分低沉。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构思精巧,二是语言清新秀丽。
此诗的构思精巧别致。诗中前四句为第一层。首句“秋夜”二字点明季节、时令,并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次句“水月”二字则进一步点出所咏之物;三句紧承上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身在异乡的孤寂与苦闷。这两句一气贯通,语势流畅,感情充沛而又含蓄深沉。接着两句为第二层。“因看”一句转入写景,“河北”、“海东”均指所在之地,这里既暗示着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又暗寓着对朝廷的不满和失望之情,可谓一语双关,意蕴丰富。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两句既写出了作者思念故土亲人的心情,也写出了自己身处异地而无法回到故乡的惆怅心情,情调十分低沉。这三句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此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诗中除个别字词外,如“倦行役”,“瘦几分”,多用口语,通俗自然。而且这些口语的运用,并不给人以俗的感觉,反而更增添了诗歌的亲切感。另外,诗中大量运用意象,形象鲜明生动。如“秋夜”中的“秋”“夜”“水”“月”;“河北”中的“河”“北”“月”;“海东”中的“海”“东”“云”。“河北月”使人联想到那圆而亮的月亮在黄河之北升起的景象;“海东云”使人联想到那飘渺无踪的流云在东海之上变幻的景象。这种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名家点评
明代李攀龙、王世贞《唐诗选脉会通解》:此篇格高韵雅。
清代屈复《古诗评选》:起二句言身在万里之外,其倦行役之意可知。三四句言身在河北望月,思忆故乡之思可知,五六句言身在河南望海东之云,又思忆故乡之心可知。末二句总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