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忽鸣橹,满艘仍竖幖。
栖窗回蜥蜴,扑面集蟏蛸。
沙市人家远,方城草色葽。
食梨苏肺渴,啜茗愈头痟。
覆屋曾非瓦,名村浪有窑。
枝江县罗国,凫舄扬王乔。
百里环洲渚,千家在苇苕。
津卿谁复御,松邑已非侨。
汉景馀清爽,临江尚庙祧。
转滩惊见石,挽繂眩飞苕。
澎湃声如击,玲珑状似雕。
松楸悲相冢,香火静僧寮。
转盼宜都过,横云楚塞峤。
虎牙端欲噬,铜柱为谁标。
月向夷陵看,杯思太白邀。
文忠遗劲节,精采凛生绡。
岩白形如鹞,鱼黄状类𧌁。
邦人祀神禹,郭璞当皋陶。
舟退风飞鹢,生浮旅泛薸。
鲤溪穿荦确,牛峡隔岧峣。
孝起姜村感,音传进足趫。
山家收芋栗,土物贡姜椒。
涧水何曾歇,桃花未肯夭。
覆盆鸣鹿友,绝壁聚狐妖。
野媪头缠白,行人背负镣。
回看一州峡,下视众山么。
【译文】
在江边离岸时船突然鸣橹,船上的人们都仍然竖立着帆篷。
栖身在窗边的蜥蜴又回来了,扑面而来的是蟏蛸。
沙市人家离得很远,方城草木丛生,一片萧索。
食梨可解渴润肺,啜茗可消除头疾。
屋顶不是瓦片,名村也有烧窑者。
枝江县有罗国,凫舄(野鸭和鱼鞋)是扬王乔的后裔。
百里之内环抱洲渚,千家都在芦苇之中。
津卿是谁?已经没有御驾回京的官员了,松邑也不再是客居之地。
汉景帝时期还清爽,临江还有祭祀庙神的场所。
转滩时见到石头,挽繂的人因之眩晕。
波涛汹涌如击鼓的声音,玲珑剔透如雕琢之物。
松树楸树悲戚地相依为伴,香火静静地飘荡在僧寮。
回头一看,宜都过境,横云楚塞山峦重叠。
虎牙山石像欲噬人的牙齿,铜柱为谁所立呢?
月光照向夷陵,我想起李白饮酒赋诗的豪情。
文忠遗留下的气节劲健,精采凛然如生绡一般。
岩白形状像鹞鹰,鱼黄状类蝌蚪。
邦人祭祀大禹,郭璞当皋陶的辅佐。
舟行至岸风起,鹢鸟飞逝。
鲤鱼溪水穿过险要之处,牛峡隔山耸立,高入云霄。
孝起姜村令人感慨,音信传来进足趫。
山家收集芋栗,土物贡奉生姜和辣椒。
涧水何时才能停歇,桃花何时才肯凋谢。
覆盆里鸣叫的鹿朋友,绝壁上聚集的狐妖。
野媪头上缠着白色的头巾,行人背负着沉重的镣铐。
回头望去那一州峡谷,下视众山皆渺小。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贬官夔府之时,全诗共100韵,分十首记所见,每句七言,押平韵。
首联“离岸忽鸣橹”写诗人离开鄂渚到夔州的途中情景。“离岸”,指诗人乘舟已出长江口,与鄂渚相别。“忽”字表明诗人对这一行程的期待之情,他急切希望尽快抵达夔州,以期结束这次贬谪生活。“鸣橹”,指船夫摇动橹桨发出声响。这里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感受,同时也暗示出了他对此次旅行目的地的向往之情。
颔联“栖窗回蜥蜴,扑面集蟏蛸”,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蜥蜴”指的是一种爬行动物,它们常常栖息在窗台上或屋檐下。诗人用“归巢”一词来形容这些蜥蜴,表达了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感受。“蟏蛸”(俗称“壁虎”)则是指一种小昆虫,它们常常依附在墙壁上,有时还会爬进屋内。诗人用“扑面集”形容蟏蛸的出现,表达了他对这种昆虫出现时的惊讶和好奇。
颈联“沙市人家远,方城草色葽”继续描述了诗人的旅途见闻。“沙市”位于长江边,是一个繁忙的贸易市场。“人家”则是指那些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诗人用“远”来形容他们距离自己的住所非常远,表现出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方城”则是古代地名,这里的草色被形容为“葽”,可能是某种具有特殊色彩的植物。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怀念之情。
尾联“食梨苏肺渴,啜茗愈头痟”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体验。“食梨”是一种水果,它能够缓解口渴的症状,使人感觉舒适。而“啜茗”则是指品茶,茶能够解除头痛的烦恼。诗人用“苏肺渴”和“愈头痟”来形容这两种饮品的功效,表达了他对美食的喜爱和对健康的重视。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在旅途中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感悟。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