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慕郑子真,躬耕老岩谷。
不慕苏季子,腰金诧宗族。
失脚落尘网,回头念幽独。
向来鸳鹭行,进退惭碌碌。
把麾鄱君国,饮水清湾曲。
缅怀九贤人,痛闵千里俗。
奉扬乏仁风,黎庶因炎燠。
畴能政有成,敢望诺无宿。
厚颜叨禄廪,汗背拥旌纛。
命下忽夔门,诸公孰推毂。
水陆三千里,湖重岭仍复。
至喜谒文忠,秭归怀李矗。
鄱人怜老守,去类楚臣逐。
出门桥已断,拥道頞争蹙。
初无龚黄政,滥继秦侯躅。
仇香旧同僚,别寄两竿牍。
赋诗仍画图,开卷宛在目。
清音满干越,馀韵到巴蜀。
我有二顷田,荒芜雁山腹。
愿画归去来,芒鞋事耕育。

【注释】

  1. 馀干:在江西省上饶市境内。
  2. 翁簿:县令的别称,这里指郑余干的县令。
  3. 予:我。
  4. 去饶:离开饶州。
  5. 郡人:当地郡县的人。
  6. 断桥:地名,位于馀干附近。
  7. 画图赋诗见寄:收到诗后以绘画相赠。
  8. 因次其韵:按照诗中的韵脚填写相应的诗词。
  9. 我慕郑子真:我仰慕郑子真的为人。
  10. 躬耕老岩谷:亲自在山间耕地。
  11. 不慕苏季子:不羡慕苏秦(子),苏秦曾为燕相,富贵显达。
  12. 腰金诧宗族:腰佩金钱而夸耀宗族。
  13. 失脚落尘网:比喻官场失意,被贬谪。
  14. 回头念幽独:回顾往昔,思念隐居的孤寂生活。
  15. 鸳鹭行:即“鸾鹤行”。古代传说中仙禽凤凰和麒麟一类的动物,常在朝中行走以示尊贵。
  16. 进退惭碌碌:进退之间,感到惭愧,形容进退两难,左右为难。
  17. 把麾鄱君国:指挥鄱阳地方的事务。
  18. 饮水清湾曲:比喻治理水土保持工作。
  19. 九贤人:指汉代著名的九位贤人,如贾谊、董仲舒等人。
  20. 痛闵千里俗:深切同情于千里之外的百姓疾苦。
  21. 奉扬乏仁风:弘扬缺乏仁政之风。
  22. 黎庶因炎燠:黎民百姓因为气候炎热而受苦。
  23. 畴能政有成:谁能够使政务有所成就?
  24. 敢望诺无宿:不敢指望承诺了就一定兑现,希望没有拖延。
  25. 厚颜叨禄廪:脸皮厚才敢接受俸禄。
  26. 汗背拥旌纛:背上出汗,手拿旗帜。
  27. 命下忽夔门:命令下达得快如迅雷,如同夔门关闭一般迅速。
  28. 诸公孰推毂:诸位大人谁能推举我?
  29. 水陆三千里,湖重岭仍复:水路陆路相距三千里,山重水复的地方依旧存在。
  30. 至喜谒文忠:非常喜悦地拜访王安石(文忠)。
  31. 秭归怀李矗:怀念李觏(李公择)。苏轼《送李靓知虔州》诗:“闻道虔州政如冰,今年却喜李文忠。”
  32. 鄱人怜老守:鄱阳县的百姓同情年迈的县官。
  33. 去类楚臣逐:像屈原一样被驱逐。
  34. 出门桥已断,拥道頞争蹙:走出城门时,看到道路两旁挤满了人,都在争相着赶路。
  35. 初无龚黄政:最初并没有龚遂和黄霸那样的政绩。
  36. 滥继秦侯躅:滥用秦孝公那样的榜样。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他广纳贤才,任用商鞅推行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37. 仇香旧同僚:与旧同事有仇的人。
  38. 别寄两竿牍:分别赠送给两位同僚。
  39. 赋诗仍画图,开卷宛在目:写诗并画图,打开卷轴就像在眼前。
  40. 清音满干越,馀韵到巴蜀:清雅的音乐充满干越之地,悠远的余韵传到了巴蜀。
  41. 我有二顷田,荒芜雁山腹:我有两顷地,荒废在雁山之中。
  42. 愿画归去来,芒鞋事耕育:《归园田居》诗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自述之语,此处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愿穿着草鞋从事耕种。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赴饶州途中写给友人的,内容主要是诗人抒发自己对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感慨以及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之情。全诗通过对比自己的仕途经历与友人的政治成就,表达了对政治腐败的不满,也流露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我慕郑子真,躬耕老岩谷。不慕苏季子,腰金诧宗族。”诗人首先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认为自己应该效仿陶潜,过着田园生活,而非追求荣华富贵。然而,现实却是自己被贬为县官,不得不屈从于世俗的权力斗争。这种矛盾的情感在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颔联“失脚落尘网,回头念幽独。”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官场上的无奈与痛苦。他曾经试图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的怀抱,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免被卷入官场的权力斗争之中,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和伤害。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深刻理解。
    颈联“向来鸳鹭行,进退惭碌碌。”诗人回忆起自己在官场中的经历,曾经与那些高官显贵一起共事,他们身着华贵的服饰,举止优雅从容。然而,当面对权势的压力时,他却感到十分惭愧。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批判精神。
    尾联“畴能政有成,敢望诺无宿。”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成就的追求和对于诺言的坚定。他认为自己虽然在政治上未能取得显著的成就,但在履行承诺方面却始终坚持原则,从不轻易食言。这一联展现了诗人的忠诚和诚信的品质,也是他对待政治事业的态度和信念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对比诗人与友人的不同人生境遇和态度,表达了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了自己对于政治、道德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