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宝沈埋万古悲,斩新拈出更题诗。
临平石鼓无人识,谁把铜鱼作鼓椎。
【注释】
周秀才: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信甫,号南涧,平江府乌程县(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宋理宗淳熙二年(1175)登进士第,历官秘书郎、著作郎、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宋亡后,隐居不仕,学者称庐山先生。卒谥文忠。有《南涧集》《玉壶野酿》等。
古物:指古代的器物。
十绝句:即《临平十咏》,共十首诗,每首七言绝句一首,是周必大为临平十景所作的组诗。
见惠:接受馈赠。
如丰城:即“丰乐”,丰乐亭在临安城西南,相传晋王献之曾在此抚琴。
石鼓:石质的大鼓,古代的一种乐器。
铜鱼:铜制的鼓槌。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众宝沉埋万古悲,斩新拈出更题诗。临平石鼓无人识,谁把铜鱼作鼓槌。
意思是:许多宝物埋藏了很长时间令人感到悲哀,今天重新拿出来让人题诗作画。临平的石鼓没有人认识,是谁把它当做鼓槌使用?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借题发挥,感慨万千。诗人通过描写周必大的十首七绝,抒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之情。
全诗以“古物”开头,用“众宝沈埋万古悲”一句起兴,引出下文“斩新拈出更题诗”。这两句的意思是,许多宝物埋藏了很长时间令人感到悲哀,今天重新拿出来让人题诗作画。这两句既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又点明了创作动机,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创作此诗的缘由。
用“临平石鼓无人识”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谁把铜鱼作鼓槌”。这两句的意思是,临平的石鼓没有人认识,是谁把它当做鼓槌使用?这两句既承接了上文的内容,又提出了新的疑问,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用“斩新拈出更题诗”一句,再次点明自己创作此诗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这两句既回应了题目,又深化了主题,使整首诗更加完整、丰满。
这首诗是周必大为临平十景所作组诗中的一首。周必大一生经历了宋代的三个时期,从北宋到南宋再到元朝,每个时期的历史变迁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既有对往昔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创作过程中,周必大采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形象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他用“众宝沈埋万古悲”来形容众多宝物埋藏在地底的情景,用“斩新拈出更题诗”来形容这些宝物被人们重新发掘出来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这些描写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