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秀湘南,祖刹隐林峤。
曾出老古锥,今尚有馀貌。
神驹过江来,羁靮不受敲。
潮音震海湖,乞食遍蛮徼。
遣子寻故岑,飞锡出泥淖。
端能破悭贪,亦须硬觜爪。
定林枕双溪,门前风水闹。
一派绕钟山,归时可自照。
【译文】
云阳秀湘的南边,祖寺隐没在山林之中。
曾经出土的老古锥子,现在还有它的形象余迹。
神驹过江来时,羁靮不受敲打。
潮音震动海湖,乞食遍蛮徼。
遣子寻回故岑,飞锡出泥淖。
端能破悭贪,亦须硬觜爪。
定林枕双溪,门前风水闹。
一派绕钟山,归时可自照。
【注释】
云阳:地名,即今四川奉节县。
秀、湘:地名。秀为江西吉安;湘为湖南衡阳。
祖刹:祖师庙。
曾出老古锥:指和尚曾出家。
今尚有馀貌:指他如今仍留有僧衣的形貌。
神驹:神马,喻佛。
羁靮:受拘束。
潮音:佛教称阿弥陀佛的名号。
乞食:向人乞讨食物。
遣:送。
故岑:故乡的山峰。
飞锡:僧人乘坐的轻便交通工具。
悭贪:吝啬贪婪。
定林:定林寺。
双溪:两河。
风水闹:风和水声喧哗。
钟山:山名,在南京东北。
【赏析】
这首酬答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春,当时蒋山寺高僧智积禅师从湖北黄梅县返回,王建与友人李频一同前往迎接,并写了此诗相赠。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诗体酬答诗,诗人对蒋山寺的高僧智积禅师表示了深厚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并希望他能早日重返故居。
第一句“云阳秀湘南”,描写了蒋山寺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云阳和秀湘都是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重庆奉节县和湖南衡阳市。这里的“南”字表明蒋山寺在南方,具体位置不详。
第二句“祖刹隐林峤”,描述了蒋山寺所在的环境,祖寺即寺庙,林峤是指山林中的峰峦。这句诗的意思是蒋山寺隐藏在山林之中,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第三句“曾出老古锥”,用“老古锥”来形容高僧智积的修行历程,老古锥在这里是一个典故,指古代的铁锥,用来比喻他的修行经历之久且坚定。
第四句“今尚有馀貌”,意为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年,但他的修行形象仍然让人感到敬仰和怀念。这表达了诗人对高僧智积的崇高敬意。
第五句“神驹过江来”,以神驹过江的形象比喻佛法的普及和传播。江指的是长江,这里象征着佛法的传播如同江河般浩荡。
第六句“羁靮不受敲”,意思是高僧智积不受世俗名利的诱惑,坚守佛法的清净。靮在这里有束缚的意思,不受敲则是不被世俗名利所困扰。
第七句“潮音震海湖”,潮音是佛教用语,指佛陀说法的声音。这句话意味着佛法的影响力如同海浪一样强大,能够震撼整个大海。
第八至十句描绘了智积禅师的慈善行为,他不仅向人们布施食物,还派遣弟子寻找故乡的山峰,将佛像安置在那里,以此弘扬佛法。
第十一句“端能破悭贪”,意为高僧智积能够破除人们的吝啬和贪婪心理,这是对他慈悲为怀性格的高度赞扬。
第十二句“亦须硬觜爪”,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高僧智积需要具备坚定的意志和勇猛的行动力,才能完成这些伟大的功德事业。这也体现了他对佛法修行的一种理解。
第十三句“定林枕双溪”,描绘了蒋山寺周围的自然美景和修行环境。定林指的是安静的寺院,双溪则是指两条清澈的小溪,它们环绕着寺院,为修行者提供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氛围。
第十四句“门前风水闹”,这句话描绘了蒋山寺门前的繁华景象,风水闹暗示着寺庙的繁荣昌盛和人们对佛法的重视。
第十五句“一派绕钟山”,意思是佛法的教义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整个山谷,也象征着高僧的智慧光芒照耀四方。
最后两句“归时可自照”,意味着当高僧再次回到故乡时,他的精神境界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那时他可以独自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高僧智积禅师未来的期许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