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古汤溪,□□□□滨。
无室不盐烟,无民不樵薪。
士子独希少,锥刀事艰辛。
我因沿檄来,暇日聊咨询。
溪山秀且清,湛碧高嶙峋。
衣冠杳不报,敢问夫何因。
盛言汉廷尉,有语诒乡邻。
三牛对马岭,有井无贵人。
斯言既笃信,诗礼不复闻。
我闻为咨嗟,此语深非仁。
儒风一旦扫,有甚遭烧焚。
因言廷尉者,其生岂不神。
既禀神灵姿,宁非贤圣伦。
安得鄙俚语,千载愚斯民。
斯民有幸氏,贵岂无足尊。
唐皇上柱国,伪蜀掌丝纶。
遗诰尚可考,苗裔亦诜诜。
后生宜可畏,况逢尧舜辰。
如何三百年,自弃甘煨尘。
前贤不知慕,俚语常书绅。
不知非格言,野老相因循。
为言听我语,蜀氏初顽嚚。
文翁为益州,化蜀与维新。
英才出王马,继世扬子云。
词章霭当世,至今耀清芬。
自尔吾蜀士,文学多彬彬。
诗作:
云安监劝学诗
云安古汤溪,□□□□滨。
无室不盐烟,无民不樵薪。
士子独希少,锥刀事艰辛。
我因沿檄来,暇日聊咨询。
溪山秀且清,湛碧高嶙峋。
衣冠杳不报,敢问夫何因。
盛言汉廷尉,有语诒乡邻。
三牛对马岭,有井无贵人。
斯言既笃信,诗礼不复闻。
我闻为咨嗟,此语深非仁。
儒风一旦扫,有甚遭烧焚。
因言廷尉者,其生岂不神。
既禀神灵姿,宁非贤圣伦。
安得鄙俚语,千载愚斯民。
斯民有幸氏,贵岂无足尊。
唐皇上柱国,伪蜀掌丝纶。
遗诰尚可考,苗裔亦诜诜。
后生宜可畏,况逢尧舜辰。
如何三百年,自弃甘煨尘。
前贤不知慕,俚语常书绅。
不知非格言,野老相因循。
为言听我语,蜀氏初顽嚚。
文翁为益州,化蜀与维新。
英才出王马,继世扬子云。
词章霭当世,至今耀清芬。
自尔吾蜀士,文学多彬彬。
注释及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劝学诗,通过描绘云安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地教育状况的担忧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期望。诗中通过对比古代的辉煌与现在的颓废,强调了恢复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地方官员的不满,认为他们未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
- 首句“云安古汤溪”:点明了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 “无室不盐烟”和“无民不樵薪”:描述了当地人民生活的艰苦,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
- “士子独希少”:指出知识分子稀少,意味着教育资源匮乏。
- “斯言既笃信”: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教诲的深信不疑,但也隐含了对现代教育的失望。
- “儒风一旦扫”:暗示了儒家文化的衰退,是对当地社会风气的一种批评。
- “唐皇上柱国,伪蜀掌丝纶”:提到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增加了诗的历史厚重感。
- “英才出王马”至“词章霭当世”:赞扬了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和他们的文化遗产。
- “自尔吾蜀士”:表明了诗人对当前学者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这种文化。
- “不知非格言”:表达了对当地教育方式的质疑,认为需要摒弃那些过时的教育观念。
- “野老相因循”:反映了一些老年人对于传统知识的坚持,同时也暗示了年轻一代的缺失。
- “斯民有幸氏”:强调了教育对于民众的重要性,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 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对教育和文化的看重,以及对未来改善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云安县教育现状的深刻忧虑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