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斋船驻彩桡,鸣笳应满绿杨桥。
久为汉吏知文法,当使淮人服教条。
拱木延陵瞻故国,丛祠瓜步认前朝。
登临莫负山川好,终欲东归听楚谣。
【注释】
①斋船:停泊在江边的官船。彩桡:彩绘的船桨。应:仿佛。满:充满。绿杨桥:桥名,位于今江苏扬州市西北。②久为汉吏知文法:意思是吴处厚作为汉朝的官吏,对法律和法令非常熟悉,懂得如何运用。③当使:应当使他。淮人:指江南地区的人。服教条:遵守法令,听从命令。④拱木:拱形的木材。延陵:春秋时吴国都城,今江苏省苏州市东南一带,又称吴宫、姑苏台,古迹遗址。故国:过去的国家,这里指故都吴国或吴地。⑤丛祠:聚集在一起的祠堂,这里指古时的瓜步山祠(今属南京)。瓜步山祠是吴王夫差所筑,建于公元前514年,是吴国的古迹之一。前朝:以前的朝代,这里指古时的南朝宋。⑥登临:登上高处。山川好:山水美好。⑦终欲东归听楚谣:表示想要回去听楚国的歌谣。楚谣:楚歌,楚地的民间歌曲。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期满,即将离蜀返朝之时,写于成都。全诗先写真州之别,再写蜀中生活,最后表达回归之意,情感起伏,意境深远;遣词造句,清丽俊逸。
首联“江上斋船驻彩桡,鸣笳应满绿杨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上风景画面。斋船在江面上静静地停下,船上的彩船桨发出悠扬的声音。远处的绿杨桥上,传来阵阵清脆的胡笳声。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中。
颔联“久为汉吏知文法,当使淮人服教条。”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作为汉朝官员的身份和责任的认识。他认为作为一名汉朝的官吏,必须了解和运用法律和法令,以便更好地治理淮水流域的人们。这里的“淮人”,指的是淮水的居民,也就是江南地区的人们。诗人认为,只有让这些人服从并遵守法令,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颈联“拱木延陵瞻故国,丛祠瓜步认前朝。”则是诗人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回忆。他回忆起了自己在吴王夫差时期的生活,以及在瓜步山祠中的所见所闻。这里的“拱木”指的是拱形的树木,象征着古老而庄重的建筑风格。而“丛祠”则是聚集在一起的祠堂,代表着古代的文化与信仰。诗人通过对这些古迹的描述,展现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
尾联“登临莫负山川好,终欲东归听楚谣。”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回到故乡的渴望之情。他希望能够再次登上高山,欣赏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回到那个充满歌声与欢乐的地方,聆听那些动听的楚歌。这里的“终欲东归”是指诗人内心的愿望和追求;而“听楚谣”则暗示了他对于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尾联将前面的景物描写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上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的内心变化和追求。同时,诗中的关键词汇也富有象征意义,如“湘”、“汉”等,它们不仅代表了诗人所在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