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尧舜徒,孔子而已矣。
人皆是尧舜,未必知孔子。
伯夷不辱身,柳下援而止。
孔子尚有言,我则异于是。
兼爱为无父,排斥固其理。
孔墨必相用,自古宁有此。
退之嘲鲁连,顾未知之耳。
如何蔽于斯,独有见于彼。
凡人工自私,翟也信奇伟。
惜乎不见正,遂与中庸诡。
退之醇孟轲,而驳荀杨氏。
至其趣舍间,亦又蔽于己。
化而不自知,此语孰云俚。
咏言以自警,吾诗非好诋。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德裕,他是一位唐朝的大臣、诗人。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孔子的尊敬和对儒家思想的质疑。
“谁为尧舜徒,孔子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谁是真正的尧舜呢?只有孔子。这里的“尧舜”是中国古代的两位圣君,而“孔子”则是他们的老师,因此这里暗示了孔子的伟大。
“人皆是尧舜,未必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尧舜,但不一定真正了解孔子。这是对人们的一种提醒,要我们真正去了解和理解孔子的学问。
“伯夷不辱身,柳下援而止。孔子尚有言,我则异于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夷不因贫穷而失去尊严,孔子也有自己的主张,而我则与众不同。这是作者对自己独特观点的一种表达,也是对孔子的一种质疑。
“兼爱为无父,排斥固其理。”这是对儒家学说的一种批评。儒家认为“兼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但作者认为这种观念其实是在排斥他人,这与孔子的教导相悖。
“孔墨必相用,自古宁有此。”这是对孔子和墨子的批评。作者认为,虽然孔墨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但他们的思想并不完全相符,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
“退之嘲鲁连,顾未知之耳。如何蔽于斯,独有见于彼。”这是对韩愈的批评。韩愈是唐朝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对孔子的批评。作者认为,虽然韩愈可能不理解孔子的真正意义,但他的作品却揭示了孔子的一些错误之处。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对比和批判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独特见解。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道德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