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王安石的《桃源行》。全诗以议论为主,洗削了桃源传说中的神仙色彩,而是着眼于历史的兴亡,展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间世界。

首句“望夷宫中鹿为马”,描绘的是秦始皇在望夷宫被逼自尽的惨状,而他的子民们却半死不活地躺在长城下等待死亡,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第二句“避时不独商山翁”,则通过商山四皓这一典故,批评了那些逃避现实、不问世事的隐逸之士。第三句“亦有桃源种桃者”,则展现了桃花源中的宁静生活,但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的批判。第四句“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则是诗人亲自体验桃花源生活的写照,他在这里种下桃树,收获果实,并用树枝作为燃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五句“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揭示了桃花源中的生活与现实世界的割裂,人们虽然生活在桃花源般的环境中,但无法摆脱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第六句“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描绘了渔人在桃花源中捕鱼、赏花的场景,以及他们在花间相问的情景,展现了桃花源的和谐氛围。第七句“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则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描写,暗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最后两句“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则是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长安城的战乱已经平息,春风拂过,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故乡,泪水沾湿了衣襟。这里的“春风”既是指自然界的变化,也隐喻着诗人内心的感受。整首诗通过对桃花源生活的描绘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感悟和人文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