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宋王所,皆非薛居州。
区区一不胜,辛苦亦何求。
怀禄讵有耻,知命乃无忧。
此士自可怜,能复识此不。
【注释】
戴不胜:指杜甫,字子美,号少陵。
昔在宋王所:指杜甫初到长安时,曾在宋王的宅第居住过。
皆非薛居州:薛居州是唐朝宗室,杜甫初到长安时曾寄居他家中。
区区一不胜:意谓自己的才能有限。
辛苦亦何求:意谓自己为官辛苦,并不要求什么高官厚禄。
怀禄讵有耻:意谓自己虽然有富贵之想,但并不以此感到羞耻。
知命乃无忧:意思是说,知道天命已定,所以无所畏惧,没有忧虑。
此士自可怜,能复识此不:意谓这样的士人值得可怜,难道还能认识他们吗?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所作,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此时因遭权贵排挤被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心情十分悲愤,作此诗抒发感慨。全诗以“不胜”二字领起,用“非”字否定过去,用“区区”、“辛苦”、“怀禄”、“知命”等字否定现在,用“可怜”二字否定将来。层层深入,步步转折,感情由浅入深,由弱而强。语言朴实平易,风格朴素自然,毫无雕琢之痕,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开头两句“昔在宋王所,皆非薛居州。”点出自己初到长安时曾经寄居在宋王的府邸中。当时,杜甫因避战乱来到长安,寄居在宋王府中。“皆非薛居州”,说明自己并非薛氏家族中的一员。这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写事,其实质是写自己的处境和遭遇。“区区一不胜,辛苦亦何求。”“此士自可怜,能复识此不?”诗人说自己虽才疏学浅,能力有限,但自己并不以此为耻,也不图谋高官厚禄,而是甘愿清苦地做一番事业,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并理解自己的志向。这两联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真实表白。
中间两联“怀禄讵有耻,知命乃无忧。”“此士自可怜,能复识此不?”进一步抒写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说:“我虽有富贵之想,但却从不以此为耻,因为我深知天命不可违,所以无所畏惧。”这里,诗人把命运比作“知命”,表达了自己对于命运的坦然接受和无怨无悔的态度。同时,诗人还表示了自己对人们的殷切期待:“我之所以能如此泰然处之,正是因为人们能够理解我的内心世界。”这两句话既是对前面两句的解释和补充,也是对后面两句的回答。
最后一句“能复识此不?”是诗人对读者的提问。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理解自己的真实思想,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世背景而误解了自己的本意。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整首诗语言朴实而富有哲理,既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襟,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