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遵我辈人,相从十年旧。
行肥形愈瘠,身贫道常富。
厥初为天衣,持钵化淮右。
袖携维卫录,访我过蓬陋。
若言法华山,有象金所就。
其来自西土,隐现不可究。
我时尝记之,尔耳亦聊复。
谁令慈悲师,镂板播疏谬。
向来天衣游,追随遍岩窦。
高谈屡绝倒,寝食废宵昼。
归欤又同舟,半道过濠寿。
是行寄先茔,一再获邂逅。
清霜殒群木,凄劲捣衣候。
翩然不我留,云山挺高秀。
【注释】
阿遵:和尚。
相从:互相交往,一起生活。
行肥形愈瘠(jí):身体瘦弱,但道骨清刚。
维卫录:佛教经书《维摩诘经》的简称,其中记载了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菩萨辩论佛性的故事。
法华山:即五台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西土:指西方净土,佛教语。
镂板播疏谬:刻印成书,传播错误。
天衣:佛教中的袈裟,又称“法身”,象征佛法。
岩窦(dòng):山间洞穴。
高谈:高谈论说。
濠寿:地名,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
邂逅:偶然相遇。
清霜殒群木:比喻人的命运像秋天的霜雪一样凋零。
凄劲捣衣候:形容天气寒冷,衣服被风吹得发出凄切的声音。
翩然:飘忽的样子。
云山:山势高峻险峻如云,云雾缭绕。
挺高秀:形容山峰挺拔秀丽。
【赏析】
这是一首写僧诗。诗人通过写和尚阿遵的言行,赞美其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志趣,表达了对僧人的崇敬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优秀的咏僧诗。
首句点明阿遵和尚是与我们一同修行的人。接着用“相从十年旧”来说明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这里的“旧”不仅仅是时间上的久别重逢,更是情感上的亲密无间,体现了诗人对阿遵和尚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诗人描述了自己与阿遵和尚之间的深厚友谊。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志趣。这种精神风貌令人敬佩,也成为了诗人心中永恒的追求。
在这首诗中,阿遵和尚的形象鲜明生动,他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诗人对他的赞美之词也随处可见,比如“行肥形愈瘠”,“身贫道常富”,“厥初为天衣”,“我时尝记之”,等等。这些赞美之词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阿遵和尚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他对自己修行道路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
诗人在诗歌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清霜殒群木”、“凄劲捣衣候”等意象,既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又寓意着人生百态和世事沧桑。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行肥形愈瘠”与“我时尝记之”,“身贫道常富”与“尔耳亦聊复”,等等。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道德品质又充满智慧的和尚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感悟。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