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
倒床即甘寝,宁问达与穷。
精爽忽飞越,梦到庐山中。
庐山最佳处,二林占西东。
开先在其间,泉石清而雄。
分明我所记,古刹磨碑丰。
长衔似持节,觉来梦还空。
俯仰殆三绝,蹭蹬老更癃。
贵贱等梦尔,觉梦一理同。
持节何足道,得时可三公。
说梦乃梦语,笑杀懒散翁。
翁今往开先,凭何警盲聋。
将此一转语,截断双石谼。
源源自何来,其去何所终。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下面是对诗歌的逐句解读及赏析:
奉送果上人住开先寺 (注释:赠送给开先寺的僧人,名为果上人)
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
倒床即甘寝,宁问达与穷。
精爽忽飞越,梦到庐山中。
庐山最佳处,二林占西东。
开先在其间,泉石清而雄。
分明我所记,古刹磨碑丰。
长衔似持节,觉来梦还空。
俯仰殆三绝,蹭蹬老更癃。
贵贱等梦尔,觉梦一理同。
持节何足道,得时可三公。
说梦乃梦语,笑杀懒散翁。
翁今往开先,凭何警盲聋。
将此一转语,截断双石谼。
源源自何来,其去何所终。
译文:
我过去游览成都的时候,年纪轻轻却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和热情。(注释:成都是古代的一个城市,李白年轻时喜欢游历名胜古迹)
一躺下就能很快入睡,哪里还去关心自己的贫富地位高低?(注释:形容心境宁静,放下世俗纷扰)
忽然之间感觉精神清爽如飞越过千山万水,仿佛进入了梦中的庐山之中。(注释:梦中的庐山是虚幻的,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庐山最优美的地方,就是那东西两峰对峙,宛如天然屏风。(注释:比喻庐山的自然美景)
我在开先寺的旧址上,看到了那古老寺庙的碑文,上面记录了当年的历史。(注释:指代开先寺,强调历史的痕迹)
我常常梦见自己手持符节,醒来之后发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般虚无。(注释:比喻世事如梦,难以捉摸)
俯视仰看,觉得自己的经历如同三绝中的任何一种:俯视、仰视、侧视,都能体会到人生的不同境界。(注释:三绝在这里指的是三种不同的人生经历)
岁月流逝,我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身体强壮。(注释:指尽管年老体健但依然保持旺盛精力的状态)
无论贫富贵贱,都只是一场梦境而已,醒来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注释:比喻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最终都会消失)
手中握着的符节,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权力,只有真正掌握时机的人才能够成为三公重臣。(注释:三公是指古代的最高官职)
说梦其实是在讲梦境的话,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啊,连那个懒惰散漫的老人听了都要笑出声。(注释:用轻松的语气嘲笑那些沉迷于梦境的人)
我现在要去开先寺了,你有什么话要提醒我吗?让我能警示那些听不见也看不见的人们。(注释:表达对他人关怀和忠告的愿望)
请把我的这番话告诉那些石头,让它们知道源头来自何处,它们的归宿又将如何?(注释:通过石头传达信息)
这些话语的起源是什么?它们又将流向何处?(注释:思考话语的来源和去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李白把开先寺当作自己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表达了他对于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他用生动的想象力描述了自己在梦中的所见所感,以及梦中与现实的对比,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豁达的人生哲学。最后两句“源源自何来,其去何所终”更是引人深思,表达了人生无常,一切皆有可能回归自然的观点。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