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催花,片云又作朝来雨。淡匀深注。红紫纷无数。
社日人家,准拟行春去。痴儿女。倚门凝伫。借问东郊路。
【注释】
《点绛唇·其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的春天。这首词是作者在汴京任开封府推官时所作。全词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写春游郊野,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社日雨”:指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神生日,民间有春社祭祀活动。
“春意催花”:春天的气候催发了百花开放。
“朝来雨”:早晨下的一场雨。
“淡匀深注”:形容雨下得很细、很均匀。
“红紫”:《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雎鸠,雄曰‘雎’,雌曰‘鱼’也。……言关关雎鸠相鸣相应,可以喻夫妇。”后用“红紫”比喻女子。
“纷无数”:形容各种颜色繁多得数不清。
“痴儿女”:天真烂漫、不拘小节的少年儿童。
“倚门凝伫”:站在门口久久地凝望。
“东郊路”:指郊外的道路。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游郊野的词。上片写春日郊野的景色,下片写郊游的情景和心情。
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春意催发百花,片云又作朝来雨。意思是说,春天来了,百花争妍斗艳,而忽然又下雨了。这里“催花”是说雨水滋润了大地,使百花开放;“朝来雨”则表明雨来得突然,时间是在早晨。“片云”即小雨之意。“淡匀深注”,形容雨下得很细、很均匀。“红紫纷无数”,意思是说雨中红花绿叶,点缀着田野,色彩繁多得数不清。
过片两句写人们准备去郊游,但天气不好。“行春”,是古人春日郊游的习语。“痴儿女”,指天真烂漫、不拘小节的少年儿童。他们依偎着父母,站在家门口,久久地凝望着。
下片三句写郊游时的心情。“借问东郊路”,说明他们要去东边的郊外。“痴儿女”,天真烂漫、不拘小节的少年儿童,他们依偎着父母,站在家门口,久久地凝望着。“借问东郊路”,说明他们要去东边的郊外。他们天真烂漫、不拘小节。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春。是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徐州,位于今江苏西北部。当时正值二月二日,春社日,当地风俗是社祭以后,青年男女都要出来游玩。词人从徐州出发到郊外游览,途中遇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在路边玩耍,于是他便停下车来与儿童交谈。他看到儿童所站立的地方就是通往郊野的路,于是即兴写下了此词。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篹七年进士及第。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故贬惠州、儋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地方。元丰三年拜尚书右仆射。次年,因政治迫害而弃官归田,定居惠州一带。在惠州病逝,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