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吾暨阳居,已见月四周。
流年不我谋,寒暑忽已遒。
老来何足叹,苟死固可羞。
子今用力薄,暮齿将何收。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级,侧重于综合阅读理解。分析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题目,先要读懂诗中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一进行分析判断。答题时一般采取逐句分析法。

“自吾暨阳居”,首句点明自己居住于暨阳(今浙江绍兴)的时间已久。“居”字,表明了诗人对居住地的留恋。“月四周”一句,写自己居住时间之长。“四”字,既表明了时间的长久,又暗示着时光荏苒。一个“已”字,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流年”句意谓时光如水,不可挽留;光阴似箭,一去不返。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在岁月无情地消磨中对青春逝去的惋惜。“老来何足叹”,是说人老了没有什么好叹息的。“苟死固可羞”,是说即使死去也是值得羞耻的。这两句表现出作者壮志未酬而功业未就的遗憾之情。“子今用力薄”,指现在的努力还嫌不够。“暮齿将何收”,意思是说等到头发变白的时候怎么办?“暮齿”句意谓到了老年,鬓发斑白,无所作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而功业未就的遗憾之情。“子”指作者自己。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有远大的抱负,但因为努力不够而无法实现。“力薄”句意谓现在的努力还嫌不够。“暮齿”句意谓等到头发变白的时候怎么办?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而功业未就的遗憾之情。

【答案】

这首诗是唐代大文豪杜甫的作品,作于上元元年(760)。当时杜甫居住在河南许昌,他写下了《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一番寒,安得一年秋。忆昨路绕锦,沿堤草半枯。楚客亦流落,夜闻归梦忧。 前章咏古迹,所以伤今古。故国犹残破,新亭已芜秽。全诗如下:

高标跨青天,烈风无时休。自非一番寒,那得一年秋?

忆昔好追凉, 故园萧索空。凉风率已至,落叶纷以终。

孤客悲双燕,青山映城郭。刑余免横骨, 少昊识灵匹。

人生不相待,自叹泉路近。猛虎不在山,潜龙岂思鳞!

鼓瑟非关志, 所存宁匪亲!别君如昨日,一片飞鸟鸣。

惊风乱翻叶, 不得东西飞。微阳下乔木, 光照观中扉。

黄雀复飞急, 群鸣相哀哀。孤雌寡鹤处, 其下无虫媒。

万物生清秋, 凄怆难再陈。茅屋喜复集, 匡床卧五弦。

近餐长沙橘, 远济湘江浔。去国果何心, 乃共兹丘比。

歌蝉声咽咽, 送客日千里。诚知南山寒, 重石正崔嵬,

林空色更暝, 水清霜雪下。淅淅西风至, 飘然举归思。

仰视碧天际, 俯听风水音。何处异人间, 中心抱独沉。

默思创业旧, 偶协幽人琴。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四临。

迢递嵩高下, 李膺竟沦谪。归来向明月, 荣落俱胸怀。

南望瑶草合, 丹水多微生物。孤光54219, 哀怨谁家子?

我怀郁陶陶。常恐霜霰至, 此生终已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