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风何撩萧,昼静发寒籁。
修纤谔天官,扬揖纵玉佩。
岂无俗子遇,自会幽人爱。
心虚中养恬,节密外御介。
春萌喜含养,夏箨竟分解。
无花与物争,有荫亦人赖。
威威南山凤,尔飞何时届。
道远宁不饥,寒枝久虚待。
岂非缯缴虞,安有羽翮态。
当奈叶间虫,蠹尔所食坏。

【解析】

本诗首二句“竹风何撩萧,昼静发寒籁”,写竹风吹动竹林发出的飒飒之声。“萧”与“籁”均为名词,这里指声音,即萧萧竹风声与竹间传来的风声。“修纤谔天官”三句,描写了竹子的挺拔秀丽。“修纤”二字用得极好,它不仅写出了竹的挺拔、柔美之态,更突出了竹之“清雅”“俊逸”之美,为下文的描写作好了铺垫。“扬揖纵玉佩”三句,描写竹子的风姿。竹子挺直高洁,仪态大方,故作者用“扬揖”形容其仪态,用“纵玉佩”形容其风姿。“无花与物争”两句,写竹子与花木相比,自有其不同之处。竹子不与花木争艳斗丽,却有其独特的清香,所以更能招引人们前来欣赏。“自会幽人爱”一句,写竹子受到隐士的喜爱,是因为它不和世俗同流合污,而是能远离尘世,保持清高的品质。“心虚中养恬”两句,写诗人在竹下修身养性。因为竹子能够净化心灵,使人心旷神怡,所以诗人就选择在此地修身养性。“节密外御介”,此句是说在严冬时节,竹子虽已落叶,但仍然枝干挺拔,节节生根,不畏严寒,所以诗人赞美竹子的坚韧不屈。“春萌喜含养,夏箨竟分解”,这是对竹子生长过程的进一步描写。春天时,竹笋出土,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而到了夏天,竹鞭便脱去嫩叶,露出坚硬的竹皮。“无花与物争”,是说竹子并不与花木争奇斗艳,但它却以它的高雅清香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有荫亦人赖”,此句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竹子虽然不与花草争艳,但却为人们提供了一片遮荫之地,让人们在炎热的夏季也能感到凉爽。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现了竹子的高洁品质。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在竹下修身养性的心境以及他对竹子的深厚感情。

【答案】

(1)《对竹》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主要写竹之高洁。全诗四联,每联五字,押韵。前两联写竹之形,后两联写竹之风骨,最后两句抒发诗人的感情。

(2)“萧”与“籁”均指声音,这里指飒飒竹风声与竹间传来的风声。

(3)“修纤”二字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竹的挺拔秀丽之态,又突出了竹之“清雅”“俊逸”之美。

(4)“扬揖”一词用得极妙,它既写出了竹的仪态,又表现出竹的高洁风骨。

(5)“宁不饥”三字表明竹子虽不与花木争艳,但却给人们带来了清凉;“久虚待”三字则表明竹子虽已落叶,但其枝干依然挺拔向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6)“当奈叶间虫”、“蠹尔所食坏”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竹子被虫蛀的担忧之情。

赏析:

此篇写竹。全诗四联,每联五字,押韵。前两联写竹之形,后两联写竹之风骨。最后两句抒发诗人的感情。

首句“竹风何撩萧”,“萧”与“籁”均指声音,这里指飒飒竹风声与竹间传来的风声。“修纤谔天官”,描写了竹子的挺拔秀丽。“修纤”二字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竹的挺拔秀丽之态,又突出了竹之“清雅”“俊逸”之美,为下文的描写做下了铺垫。

第二联“扬揖纵玉佩”,“扬揖”一词用得极妙,它既写出了竹的仪态,又表现出竹的高洁风骨。“纵玉佩”三字则形象地描绘出竹子挺拔的姿态。“岂无俗子遇,自会幽人爱。”此句是说竹子并不与花木争艳,但它却以它的高雅清香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第三联“心虚中养恬”,“心虚”二字用得极好,它既表现出竹子虚怀若谷的品质,又表现出它淡泊名利的品性。“养恬”二字则表明竹子虽不与花木争艳,但却给人们带来了清凉。此联通过比喻的方式将竹子的风骨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联“节密外御介”,“节密”一词表明竹子虽然已经落叶,但是其枝干依然挺拔向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外御介”三个字则表明竹子在严冬时节仍然傲立于世。

最后两句“威威南山凤,尔飞何时届?”表达了作者对于竹子的赞美和期待。“宁不饥”三字表明竹子虽不与花木争艳,但却给人们带来了清凉;“久虚待”三字则表明竹子虽已落叶,但其枝干依然挺拔向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岂非缯缴虞,安有羽翮态。”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之情。“当奈叶间虫”,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被虫蛀的担忧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