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揽轺轩一整冠,江西吏胆至今寒。
疲民仰德方为贵,野老言公不似官。
身必静休犹是病,心无拣择始知安。
高情未得真消息,试仗诗筒一问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首先,读懂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赏析。
首联“曾揽轺轩一整冠,江西吏胆至今寒”,写诗人当年曾在朝廷为官时,也曾整冠拂衣,一去不回,但如今却只能寄情于山野之中的隐逸生活了。颔联“疲民仰德方为贵,野老言公不似官”写百姓们仰慕他的德行,认为他才是真正尊贵的人;而他自己却说自己与做官的官员没什么两样,都是人世间的一种存在而已。颈联“身必静休犹是病,心无拣择始知安”写只有身心都静下来休息,才像得了病一样;只有没有私欲杂念才能感到真正的安心。尾联“高情未得真消息,试仗诗筒一问看”意思是说:自己的志向还没有得到什么消息,只好拿诗卷来询问你。
【答案】
曾揽轺轩一整冠(曾担任过官职),江西吏胆至今寒(至今还对当官的事情感到恐惧)。疲民仰德方为贵(百姓们仰慕他的德行),野老言公不似官。身必静休犹是病(只有身心都静下来才能安心),心无拣择始知安。高情未得真消息,试仗诗筒一问看。(意思对即可)译文:曾经在朝廷为官时整冠拂衣而去,现在却只能寄情于山野之中的隐逸生活了。百姓们仰慕他的德行,认为他才是真正尊贵的人;而他说自己与做官的官员没什么两样,都是人世间的一种存在而已。只有身心都静下来休息,才像得了病一样;只有没有私欲杂念才能感到真正的安心。自己的志向还没有得到什么消息,只好拿诗卷来询问你。赏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徐孺子归隐后的生活情景。“曾揽轺轩一整冠”二句,写诗人当年曾在朝廷为官时,也曾整冠拂衣,一去不回,但如今却只能寄情于山野之中的隐逸生活了。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又暗示了他后来的生活道路。“疲民仰德方为贵”二句,写百姓们仰慕他的德行,认为他才是真正尊贵的人;而他自己却说自己与做官的官员没什么两样,都是人世间的一种存在而已。这两句看似矛盾,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并不是单纯的逃避,而是希望通过远离官场的方式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身必静休犹是病,心无拣择始知安。”二句中“身”指身体状态,“静休”、“拣择”分别指安静休息、有选择地对待事物。诗人认为只有在身心都静下来的时候才像是得了病一样;只有没有私欲杂念才能感到真正的安心。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远离官场、回归自然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高情未得真消息,试仗诗筒一问看”二句中“高情”指高尚的情操或远大的志向;“试仗诗筒一问看”意为试探性地向对方提问。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尾联中“真消息”指的是真正的情况或真实的信息。诗人之所以用这种方式向徐稚子提出问题,是因为他认为徐稚子是一个能够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人。